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9|回复: 1

日本的第一部兵书《斗战经》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6972

积分

游客

积分
6972
发表于 2007-10-30 23: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的第一部兵书《斗战经》及其影响

来源:   作者:   2006年10月24日


日本可以说,自古就有向中国学习和吸收的传统,它的文字、制度、建筑、风俗、服饰、武术、茶道等等,无不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但日本什么都向中国学习,惟独“兵法”不向中国学习。

中国的《孙子兵法》,早在公元8世纪上半叶,就被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带回日本,并在军中广为传授。曾经一度掀起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日本相关的研究注释书籍不下几百种。然而就是在这狂热的研究之后,日本人发现中国《孙子兵法》的思想,与日本的传统思想并不能完全吻合,而且这部“大国”兵书的内容,不利于“小小岛国”的发展。基于此,日本出现了第一部自己的兵书——《斗战经》。

中国《孙子兵法》的特色,即在于其“奇正”的辩证思想,而日本《斗战经》所批判的恰恰就是这一点。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而《斗战经》第八章“汉诡倭真”云:“汉文有诡谲,倭教说真锐。诡哉诡,锐哉锐,以狐捕狗乎,以狗捕狐乎。”其强调用兵在于“真锐”,即积极的“正面进攻”。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对于《孙子兵法》这种注重“虚实”、“穷变”、“奇正”的辩证思想,《斗战经》第九章“兵道能战”云:“兵道者,能战而已。” 第十七章“有进止无奇正”:“军者,有进止而无奇正矣。”从而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再有最为明显的是,《孙子兵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军事价值,在于其“兵势”、“虚实”、“九变”、“火攻”、“用间”等战略战术思想,而《斗战经》认为,这种绕开“正面作战”而采用其它手段进行的作战的思想,其根源是出于对敌人的“畏惧”。《斗战经》第十三章“孙子惧字”云:“《孙子》十三篇,不免‘惧’字也。”同时否定了只会“动嘴”的“谋士”的作用,第十九章“儒术死”云:“儒术死,谋略逃。见贞妇成石,未见谋士残骨。”

在《斗战经》中,还多次提出“用毒”的思想。第二十一章“蝮蛇生毒”云:“先得翼乎?先得足乎?先得觜乎?无觜者难全命,无翼者难遁缔,无足者难求食。呜呼!奈何乎我是,却生蝮蛇毒矣。”第三十章“小虫有毒”云:“小虫之有毒,天之性欤。以小势讨大敌者亦然乎。”

《斗战经》从思想上,继承和发扬日本“尚武”之精神,从其取名为“斗战”就可窥得一斑。其认为只有“义无返顾”的“勇往直前”,才是生存和用兵之道。第五章“天地神仙刚毅”云:“天以刚毅不倾,地以刚毅不堕,神以刚毅不灭,僊以刚毅不死。”从中足以看出,其重“刚”轻“柔”,重“物”轻“文”的思想。

从《斗战经》所反映出来的日本兵法思想,从哲学层面上,呈现出以日本神道教信仰为基础,偏于实用,而忽略抽象的特点。其对本为《孙子兵法》最具智慧的军事思想,即对形势、彼己、奇正、虚实的辨证思考,重视“计谋”等,进行了彻底的屏弃和批判。

《斗战经》所提倡的靠“真锐”而进行“正面作战”的思想,直接影响到近代日本的历次对外侵略战争。如“二战”中,日本在亚洲战场的侵略策略,基本都是直接攻占和疯狂掠夺。就算在当今的所谓“和平”时期,日本对其邻国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也都可以称得上为一贯“真锐”了。

1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24753
发表于 2007-11-22 16: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书不知道,不过我知道对日本近代军事(尤其陆军)影响最大的是东条英机的老爹东条英教所著<战术麓之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2 21:43 , Processed in 0.02840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