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4|回复: 28

尧舜禅让:雾里看花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发表于 2007-10-22 23: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论先秦诸次让国》之尧舜篇
马拉多纳刀锋   2007年10月22日

这里说的先秦诸次让国,是指尧禅位舜;舜禅位于禹;太伯、仲雍让季历;伯夷、叔齐互让;季札三让;燕哙王禅子之;赵武灵王禅惠文王。让国包括在位之君传位于人,是为禅;不在位而有可能继位者,避而不继而让于他人,是为让。其它若许由等未明确见诸《史记》之载者,均置而不论;亦为节省篇幅计(以后有时间再陆续补充)。
关于尧舜之事,先秦古籍记载甚多,为便于阅读计,将在文章最后列出基本参考书目。本文同时参考了论坛以下诸文:《浅论先秦之五次让国》;《战国二大禅位悲剧》;《 尧舜真的是主动禅让吗?》;《血腥的禅让》四文及其后的回贴,谨致谢意。同时也对此四文(包括回贴)的观点及论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   尧舜禅让:迷雾重重争议未休
其它诸次让国,其基本史料都是清清楚楚,事实上面基本没有争议,主要就是评价方面,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尧舜禅让,则是一本糊涂帐。目前关于此二次禅位的基本结论是:疑点多多;无法否定。
首先讲一讲,为什么说是糊涂帐?为什么疑点多多?
其一:《史记》关于尧舜记载可怀疑处甚多。尧舜是《史记》所载中国远古五帝中的二个(五帝其它说法甚多),但这个五帝的在位时间,前后加起来长达九百年!从逻辑而言殊难让人相信其存在。根据《史记》所载,后人一般认为五帝在位是从公元前约30世纪被到公元前21世纪初。平均每个帝在位约180年,这让人太难以置信了。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於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尧如二十岁即位,则年寿高达138岁!太史公更明言舜寿为100岁!
《史记》之权威,在总体上自然不可动摇,但是《五帝本纪》却是其争议最多,受到攻击最多的一篇。这在著史技术层面上本来是怪不得太史公的,除非他把此篇去掉,直接从《夏本纪》开始写。他著此篇,实在是关于五帝之史料太少,我们后人不必求备苛责于他。太史公自己也承认:“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其二:上面是从文献而言,亦只举《史记》之说,其它文献及说法太多,兹不列举,基本上也是难以据信。文献既不足征,实物更无从参考。老外讲究以实物证明文献,证史书。目前中国历史能够被实物所证明的就是到殷末西周初,这才有中国历史三千年之说,而不是自黄帝以来的五千年之说。那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出了中国历史四千年之说,至今争议大大,难成定论,尽管如《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性工具书已经采用其成果。
故曰:夏既无考,何论五帝!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尧舜还是未能够被确证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人既难证,何论禅让!

其次:为什么我们说“无法否定”?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讨论他们的禅让之事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虽然实物无法证明其存在,文献亦颇多可怀疑之处——但毕竟无法否定此二人就根本不存在!相关实物没有出土,固然无法证明其存在,但亦无法否定其不存在,存疑而已。文献大有可疑,亦只是存疑,谁也无法证明他们就不能够活到百岁以上!毕竟不能以当时的平均年龄和一般之例,来确定他们的寿数,及否认他们的特例存在之可能性。

(未完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01: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在逻辑上尧舜禅让之正反面可能性

其一:在逻辑上尧舜禅让可能说
一些研究结论认为:尧舜时代,为原始氏族社会,生产资料是公有制。在思想上,首领职位绝对私有观念尚未形成制度。在物质利益上,生产力的落后,人口稀少,及氏族制度,使首领私人并不能占有太多物质财富。在执政权力上,其所统治和支配的人口、地域及物质财富,都极为有限。在责任上,首领需要面对野兽、敌对部落、自然灾害、粮食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对其体能、才能、智慧提出了全面而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人认为,当时氏族首领并不是如后世时那样是个巨大利益所在,而在综合比较之下,对一些首领而言,这并不是太能吸引人的职位。因此从逻辑而言,尧舜主动辞掉这份苦差事,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其二:在逻辑上尧舜禅让不可能说
其实此说在逻辑也很简单,就是对上述推论取反方向而已。一些研究成果认为,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权力阶层已经拥有强大的政治权力、足够丰富的物质财富等,首领职位已经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论者认为不可能产生主动禅让的可能性;认为儒家之说,《史记》之载,其实都是虚假、都是伪托编造的。他们或是直接被废,根本无禅位之事;或是被迫下台,禅位只是走个形式,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

个人认为,对尧舜时代物质生产力的研究,及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制度研究,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禅位在逻辑方面是否可能成立的分析。
请读“谁没肮脏历史”在论坛先秦时代版原创文章《 尧舜真的是主动禅让吗?》之29楼回贴,他将此分析得很透彻,在下深得其益,谨致谢意。
“没有任何证据,甚至一点蛛丝马迹,仅凭大家的推想,只能说谁说的都有道理。
我认为要判定禅让是否可信,应该首先确定尧舜时期是否已进入阶级社会。大家知道,原始人思想单纯,欲望有限,家族观念淡化,权力概念模糊,并且物资匮乏,没有过剩产品,没有剥削,生产和生活资料共有、平均分配,形成平等互助合作的劳动关系(也有一种说法是剥削形式起源于原始野蛮社会,本人收藏的一篇文章称原始社会是最野蛮、最残暴、最黑暗的社会,剥削最为残酷),当首领的占不了什么利益和好处,从一定意义上说仅为一个比其他人更加劳累的原始管理者,在这种大前提下,主动禅让是有可能的。而进入阶级社会后,首领成了最大的奴隶主,不但占有剩余产品,且占有奴隶,好处彰显,在利益、权利的极大诱惑下,肥水怎能流到外人田?
关于中国是什么时候进入阶级社会的,有几种说法,有说是炎黄时期甚至更早的,有说是尧舜时期的,有说是夏朝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的,也有说夏商还是属于氏族社会,商末才进入奴隶制社会的。”

“在逻辑上尧舜禅让不可能说”之彻底破产
同时个人认为,因为权力、物质利益原因而不可能产生禅位之说,在逻辑本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已有个例可循,因此此说已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里不说秦汉之后的禅让(那基本上是可以认为是被迫让国让位,或就是主动禅位,也是让位于子),只说燕哙王禅位于相国子之一例。此事件详见于《史记?燕世家》,禅让事实清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燕王是被迫下台,相反完全是主动禅位。这说明在所享权力、物质利益已经巨大的战国时代都可以产生禅位(如非特别指出,本文所说禅位、让位及让国等都是指主动而非被迫),那么为什么近二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就不能产生呢?关于燕哙王禅让之事,亦可参见己所不欲之原创文章《战国二大禅位悲剧》。

许多人都持“在逻辑上尧舜禅让不可能说”,此论比比皆是。这里只看《 尧舜真的是主动禅让吗?》之讨论回贴,其中俯拾皆是。
请看该文楼主儒商之言:“因为,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尧舜禹的时候,阶级社会已经出现了。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斗争,是十分残酷的。因而,统治权的转移,必须要经过一番无情的、势不两立的激烈斗争以后才能完成。因此,所谓的“禅让”是不可能存在的。”他的逻辑推理已经被燕王禅位无情地粉碎。
12楼eqj说:“武力夺取肯定是存在的,禅让的方式肯定也存在。”还有这样的逻辑方式?无法理解!什么叫“肯定存在”?连逻辑上都站不住脚。
15楼吕不为说:“丛林法则嘛,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肯定不会有人把到手的权力放弃掉的。尧舜禅让并不符合人性,应该被逼迫无奈之下,只得退位,而且估计会被灭口!”此逻辑亦同样被燕王之例碾成齑粉。
20楼根红苗正说:“远古王位的禅让多带有神话色彩,其实是和当时的经济发展,观念更新息息相关的。生产力发展了,公权力逐渐形成了强有力的利益,需要一种新的制度来承接王权。所以,舜先搞逼宫,夺取了大权。禹也有样学样。其后,夏变本加厉了,干脆确立传位于子的制度。”同时是建立在利益不可能主动退让之基础之上,还用多说吗?

(待续)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3951
发表于 2007-10-23 1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猴王是怎么产生的?当然是经过一番打斗,由力量最强的一只猴子或者一个小集团担任猴王,猴王享有无上权力,就像阿Q说的那样: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但是猴王也必须全力承担保卫猴群利益的义务.猴王既不搞终身制,也不搞世袭制,一旦老猴王体衰则地位不保,经过又一轮竞争后产生新的猴王.
  我之所以举猴子为例,是因为人类学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个理论:原始人类社会组织与目前地球上灵长类动物(即俗称的猿猴)的社会组织极为相似.尧舜虽然是中国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尧舜禅让故事却揭示了原始人首领之位是传贤不传子,只不过经过后世儒家的美化,原本的"唯有力者居之"成为"唯有德者居之".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21: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诸说之尖锐对立

关于尧舜禅让说的存在与否,先秦诸子百家之说形成了观点尖锐对立的二派,支持与否认说。
支持说:
儒家《尚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全部内容请读此篇)《尚书》首篇是《虞书•尧典》,《尧典》首段就是上述尧禅于舜之记载。必须指出,《尧典》,经疑古辩派考证后,认为其是战国时人伪托之作。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伪托之作,则为上古之书;如为伪托,则亦是战国时人观点。总之都是先秦的观点。(这里不讨论其真伪问题)此篇明确指出尧禅位于舜。
儒家《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此段虽然没有“禅”字,但究其句意确是认为尧禅舜、舜禅禹。
另外许多论者认为儒家《论语•颜渊篇》:“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之记载也是证明禅让之事。其实不然。从后文汤举伊尹的例举来看,显然前面所说舜举皋陶也是选任贤臣,而不是指禅位于皋陶。后世《史记》记载禹时,众选皋陶为继位者;皋陶死,众选皋陶之子伯益为继位者。禹卒,禹之子启杀伯益而自立。说《史记》关于皋陶曾为禹继位者之史料出处出于《论语》,显然与原意明显不符。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
儒家《孟子•万章章句上》: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与之。”
……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儒家《孟子•万章章句上》: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待续)

主题

0

回帖

4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41630
发表于 2008-1-19 13: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尧舜禅让说是由儒家改造的。孔子修《春秋》,在其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就像康有为写的《孔子改制考》等文一样。司马迁《史记》中对于上古的描写毕竟不能是完全的写实,他受孔子的影响是一定的。
尧舜禅让说是一定有所虚构的,在《史记》中的描写可以略窥一斑的。等以后查一下在详细地展开。

0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1076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0 15: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儒家是有意造假。孔子确实是既继承又发展,但没有证据证明孔子篡改史实,包括尧舜。“天王狩于河阳”总不能说是篡改历史吧。
既然我们不相信儒家诸经及先秦某些诸子及《史记》等史书,那么既然没有更早的史料出来,那么就只好永远存疑了。
至于逻辑上不可能存在主动禅让说,这已经被后世众多主动禅让事实所否定。燕哙王让国于子之,就是不让子而让贤的典型之例(当然子之是不是真的贤,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至少燕王认为如此。)至于后世主动禅位于子者,则实在太多了;被迫让国亦是代不乏书。

0

主题

0

回帖

3553

积分

游客

积分
3553
发表于 2008-1-20 18: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我们怎么理解年老德衰哪?看看汉献帝禅位于曹魏,也许会明白。国语.鲁语记载:舜勤于民事而野死。这一段话让我想起了齐桓公和赵武灵王。

0

主题

0

回帖

969

积分

游客

积分
969
发表于 2008-1-21 10: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齐桓公还是咎由自取的多一些。尧舜的事情是没有办法进行多讨论了,只有靠将来考古等办法,估计永远出不来结果。
这位春秋首霸,有用人之果断与不疑,却无知人之明。终于卒后竟然“尸虫出户”。一代雄主竟至于斯,立嫡不可不慎。

主题

0

回帖

851

积分

游客

积分
851
发表于 2012-9-3 17: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诸位讨论尧舜禅让时总是忽略了尧舜禅让的是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

这个职位不同于氏族部落首领,也不同于后来的君主,这个职位既不是依靠血缘传承,也不是简单靠武力获得。

从对近现代北美印第安人部落的形态考察,可以发现,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产生,来自于各个部落族长的推举。

所以尧舜禅让应该是部落族长会议推举造成的。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年岁大了,儿子丹朱不贤,得不到各部落族长的信任,他们推举舜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到了舜禅让给禹的时候,也是如此。

而等到禹退位,上古部落联盟发展到了血缘世袭的王制阶段。就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

而后世史家和儒家没有经历过那种部落联盟的形态,仅仅从各部落族长拥戴舜和禹,而不拥戴丹朱和商均,就杜撰出了禅让制。

其实部落联盟首领的更迭,主导者应该是部落族长联席会议,尧舜都是被选下台的。所以舜为了维护统治,必然要压制前联盟首领的势力,于是就有了竹书纪年的囚尧记载。

主题

0

回帖

851

积分

游客

积分
851
发表于 2012-9-3 17: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永恒的雅典) 的帖子

猴王是怎么产生的?当然是经过一番打斗,由力量最强的一只猴子或者一个小集团担任猴王,猴王享有无上权力,就像阿Q说的那样: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但是猴王也必须全力承担保卫猴群利益的义务.猴王既不搞终身制,也不搞世袭制,一旦老猴王体衰则地位不保,经过又一轮竞争后产生新的猴王.
---------------------------------------------------------
猴王有些类似于氏族部落首领。但在猿猴社会,是无法产生部落联盟形态的。而尧舜禹的禅让,恰恰是部落联盟首领之职。

这个职位的更迭,领袖实力是一方面,还有就是部落族长联席会议的推举是另一方面。一个强有力的年轻族长,得到众多族长的认同支持,推翻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自己接任首领,应该不需要血腥打斗。

这就是人和猿猴的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2 22:29 , Processed in 0.0378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