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黄陈子亨

中国历史上的屠夫(转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0-28 16: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黄陈子亨) 的帖子

1958年-1961年 我父亲亲身经历的, 你知道吃什么 芭蕉树,在福建,没怎么饿死人。
---------------------------------------------------------------------------------
福建有芭蕉树吃,我母亲在河北只能吃柳树叶。

主题

0

回帖

1433

积分

游客

积分
1433
发表于 2010-10-28 16: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黄陈子亨) 的帖子

你大概是韩国人,要不你爸咋会吃那么多咸菜?
说三年自然灾害,与毛的关系不大。你看看那时的领导架构:国家主席:少奇同志,政府总理:恩来同志,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总书记:邓总设计师。毛这时已退居二线,专门研究哲学。不信你可以查查那时的档案。
至于中国人的寿命,看参看以下文章:欲“反思毛泽东”,请反思自己的寿命先--评胡星斗
江上齐锋 发帖于: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2009-3-1 17:45:55 查看原帖收藏复制链接

【共102条评论】【浏览754IP】偶尔看了看胡教授星斗的搜狐博客(http://huxingdou.blog.sohu.com/),见到一篇文章曰:“我反思毛泽东,是为了支持改革开放,为了驳斥极左派为“文革”平反、为“四人帮”平反的错误观点。只有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改革开放才能迈开新的步伐,中国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胡星斗教授如是说。(http://huxingdou.blog.sohu.com/110997652.html




“反思”这个东西,广义上讲属于“权利”,胡教授星斗当然具有这个权利。“反思毛泽东”与之类似,一样也是胡教授星斗的权利。不过与“权利”相对的,还有个“义务”,胡教授星斗的“中国问题学”再博大精深,也不能否认权利、义务的相辅相成。那么相比“反思毛泽东”的权利,胡教授星斗该有什么义务呢?我觉得,在反思毛泽东之前,反思一下自己的寿命,恐怕是不可少的义务,或者说前提。





怎么叫“反思自己的寿命”?我们知道,截止到1949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到了1980年,该数字已经变成了68岁(而且是在5亿人口翻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实现的),这个奇迹无论用什么赞美的词汇来形容都毫不过分。任何人对此有异议,先拍胸脯说一句:“老子就是嫌命长、就是只想活个三四十岁、就是不屑于活到六七十以上!”。我洗耳恭听。




胡教授星斗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一定不会的,“中国问题学”毕竟不是研究怎么自残的。




既然要赞美而不是自残,那么对于领导开创这个奇迹的毛泽东以及所在的年代,要不要歌颂,该怎么歌颂,胡教授星斗能否给我们个答案?胡教授星斗或许没有68岁,但肯定超过了35岁,同样的,胡教授星斗的直系亲属里面,有没活到35岁就挂掉的吗,恐怕也没有。但是按照六十年前的一般规律,如果胡教授星斗一家的平均寿命是35岁,那是相当正常的,不过是符合了当时的潮流。而改变了那个潮流的,舍毛泽东不做第二人想。就凭这个,您不感谢毛泽东,不感谢那个年代,说得过去吗?“中国问题学”是不是要与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知恩图报决裂呢?




进一步的讲,伴随着人均寿命由35岁到68岁,中国实现了人口翻番,拿出了两弹一星核潜艇大飞机,做到了年均7%以上的经济增长,铲除了黄赌毒黑,没有上不起学看不起病,没有黑砖窑黑煤窑血汗工厂,没有让人家一天到晚指着鼻子骂人权......胡教授星斗搞“中国问题学”,难道不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这里的奇妙么,这些才真是大大的好问题。




而要研究这个,还是离不开反思自己寿命,这是最直接的嘛。想想自己能有滋有味的活过了35岁,正在意气风发的迈向68岁,居然还要大骂毛泽东,难道毛泽东当年让你们活这么大岁数就是为了日后留着你掘自己的坟?不反思,行吗?




胡教授星斗说:“只有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改革开放才能迈开新的步伐,中国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这话实在不像声称开创了某个学科的教授的逻辑。





一则,“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还用的着你胡教授星斗提醒?二者在三十年前就被官方盖棺论定,一个已经被彻底打倒,另一个的错误,包括反右、大跃进、文革等也被写进了中央文件,还要怎么反思呢?难道反思49年以前毛泽东的“错误”么?除此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反思了嘛,那些工作三十年前就完成了,用得着你胡教授星斗重拾牙慧?当然了,如果胡教授星斗本意是要反思49年之前,那就另当别论。




二则,三十年的改革本身就是在“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基础上开展的。胡教授星斗开创“中国问题学”大量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总不成想告诉我们,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文革、毛泽东吧?那你不如把棒子直接打到山顶洞人的身上合适呢,要没有这帮原始人的进化,就没有现在的人类社会,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嘛。既然导致问题的原因不在文革、毛泽东,又说:“只有反思文革,反思毛泽东,改革开放才能迈开新的步伐,中国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这不扇自己耳光吗?




三则,胡教授星斗如果真想多活几年,必须在这个问题上谨慎。还是回到“人均寿命”上。就按照胡教授星斗的说法,要反思毛泽东反思左祸,那么假定1949年开始咱们就按照你所设想的来-----这个反思够到位了吧?-----到现在,胡教授星斗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您的寿命可能会下降!换言之,或许您没办法活得如现在这样长。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到1980年,我国人均寿命是68岁,到2001年,是71.8岁。分阶段看,前三十年增长33岁,后21年增长3.8岁。那么,是不是因为后21年的基数大了,所以增长就不可能明显呢?看看王绍光教授的研究:(参见《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




  在1980年,亚太地区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寿命高于中国。如果上述说法正确的话,它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可能性应该比中国要小。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如此。在1980-1998年间,中国的人均寿命增加了两岁,而基数比中国高的澳大利亚、香港、日本、新西兰和新加坡增加了4-6岁;与中国基数相同的斯里兰卡,增加了5岁。再看婴儿死亡率,在1980年,亚太地区各国都比中国低,但到1998年,还有三个国家(韩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的下降幅度比中国大。其余五个国家和地区下降的幅度没有中国大,不过它们的婴儿死亡率已降到千分之五以下,实在很难再降了。




   那么,是不是亚太地区不具代表性呢?其实,既使拿中国与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国家比较,中国在1980-1998年间的进步也并不突出。就人均寿命而言,在此期间,低收入国家平均增加了三岁,中等收入国家五岁,高收入国家四岁,世界平均四岁,而中国不过两岁。婴儿死亡率方面的情况也大同小异,在此期间,低收入国家下降了29‰,中等收入国家23‰,世界平均也是23‰,中国不过是11‰。高收入国家的婴儿死亡率只下降了9‰,是因为再降的空间实在太小了。





就上述数据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假如1949年中国就施行1980--1998年的所有政策,那么到1980年,中国人均寿命一定低于68岁,到1998年一定低于70岁,到2001年一定低于71.8岁......换言之,胡教授星斗绝对不会有现在的预期寿命----意即:您会更短命!胡教授星斗说不会,那你得拿出论证来。




同样,某些人在给我扣“极左”的帽子之前,先把上面的数据解释圆了。




所以,胡教授星斗要反思毛泽东,必须先反思一下自己的寿命。说点极端的,当您若干年后突破了68岁大关,再高呼“反思毛泽东”,恐怕多少有点忘恩负义了-----早知道这样,毛泽东就该顺着你胡教授星斗的意思搞,然后搞个几十年,让你最后寿命少几年,这样你就满意了,就不会反思他了,毛泽东死后耳根清净了,胡教授星斗也满意不用活那么大岁数了,你们两个都爽了。




当然,作为精英一辈的人物,习惯于高呼“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毛泽东有恩又怎么样?我爱真理嘛,就要批评他嘛!这话自然有道理。不过,人家老外说这话,是转折关系---吾爱吾师,但是吾更爱真理。首先就承认“吾爱吾师”。精英们呢?你们的“爱”倒是让我看看?

主题

0

回帖

1433

积分

游客

积分
1433
发表于 2010-10-28 16: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张功耀现象”——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医发展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人均寿命
发布: 2006-11-17 23:27 | 作者: router | 来源: 毛泽东旗帜网 | 点击: 641 | 回复: 12

评“张功耀现象” 中国中医药论坛   张功耀先生提出《告别中医中药》[1]新论,引爆国内民间舆论。张先生因此又写了《中医诸“优势”辨析》、《告别中医中药的模式选择》、《中医不具备谈论“人”的基础》等系列雄辩大作。网上有人把学习中医的人反对中医概括为“张功耀现象”,这个概括相当有趣。中医学院的学生反而痛恨中医的,也是客观现象。张功耀先生于是在8月12日发贴《我完全支持“张功耀现象”》[2],希望大家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把“告别中医中药”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不过,我认为“张功耀现象”并不是个好现象,更不愿意这种现象的扩大和蔓延。5 我是学西医的,浙江医科大学82年本科毕业,87年研究生毕业,属于以科学观点和研究数字说话的“铁杆西医”。浙医大已经并入浙江大学,和张功耀先生也可以算是校友。现在中国虽然物质发展迅速,但精神上却相当空虚,社会人心浮躁,医学整体滑坡,白衣天使美名不在。一些“铁杆西医”的子女也瞧不起父辈的整天忙忙碌碌,“高投入低产出”,他们要追求其他更好的前程。更令人担忧的是西医院校中也出现了学医恨医的“西医张功耀现象”,所以我不希望看到“张功耀现象”的进一步人为扩大和蔓延! 我从事医学健康事业,我同意张先生反对中医中药中的一切糟粕,不同意张先生认定中医中药中的一切都是糟粕。我知道西医西药本身也存在许多谬误和糟粕,我希望中医和西医来公开讨论、探索和形成客观的科学的标准,摆事实讲道理,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互动互助,扬长避短,以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科学需要用数字说话,首先值得一提的是05年7月底披露的中国医改整体不成功的报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课题研究认为[3]:“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当时的中国,用占GDP约3%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计划经济时代,毛泽东在非常薄弱的国力条件下大力推动中医中药,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建设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体系,使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城镇地区,以西医西药为主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劳动者,在农村地区,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合作医疗鼎盛时期覆盖了90%左右的农村人口。因此当时中国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楷模和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发展学习的榜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解决问题才是证明理论正确的硬道理。张功耀先生是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专家,不知道张先生怎样看待和解答现在越来越西医西药化的中国医院日益明显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问题?越来越西医西药化的中国医院为什么越来越不能满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中国的医疗改革和医院生存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怎样才能使医生和医院恢复到毛泽东时代受民众信任的水平?怎样使中国医疗改革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楷模和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发展学习的榜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又说[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这个很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是以中医中药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是以西医西药为主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高;是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正规培训的医生数量、床位数量都比计划经济时代有明显的增长,是医院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全面改善,是以西医为主的医务人员素质的迅速提高,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的不断增加。张先生提倡科学,保卫生命,所以认为“今天的中国,民族心理已经成熟,国家也已经强大到了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过去和未来的时候。正是这些进步,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理直气壮地反思中医中药。”同样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人民的生命,为了这一切的进步,我们是否也应该在今天能够理直气壮地反思被想当然认为是科学和合理的西医西药呢?同样用指出西医西药方面种种谬误和糟粕,用列举其在中国发展并不成功的种种现象和事实记录,就“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西医西药”吗? 我不同意张先生认定中医中药中的一切都是糟粕。大学课程中就有中医,当时也是必修课。我觉得中医阴阳理论挺有逻辑系统的,和现代的哲学、数学都很统一。当然我也认为五行的理论基础有矛盾,经络就更难被证明和理解。以后在医院又参加西医学中医,学会用一些方子看病,但我只是根据西医疾病开中医经验方,实际上是在用中药并不是用中医思维逻辑看病。但有些中药实在是很灵的,比如说用番泻叶通便,真有“单方一剂,气死良医”的感觉。搞中西医结合使我明白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思想逻辑体系,西医有优势也有弱势,中医有精华更有糟粕。后来我进一步提出:医学就不应该分西医和中医,也不必要为了中西医结合而搞中西医结合。因为医学是科学,科学是不应该有国界的,“西医”和“中医”的区分和叫法本身就不科学。无论是用西医来限制中医还是用强调中医来排斥西医,都是片面的,无视现实的,强词夺理的,都不是科学的。 另外,我对张先生在《中医诸“优势”辨析》[4]文章的“几个主要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零岁平均期望寿命比较表”也要提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观点。 根据此表的数据,张先生认为自从欧洲民众全面接受医学革命的成果之后,欧洲人的人均零岁期望寿命便有了奇迹般的增加,1929增加到了59.12岁。而中国此时的人均寿命停留在19世纪以前的水平上。此后,伴随着西医知识的普及,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才开始增加。作为当时发达地区的上海,直到1947年才首次突破30岁,达到了36.0岁。改革开放以来,西医在我国被接受的程度首次超过了中医。相应地,人均期望寿命也逐步向欧洲人追齐。局部地区则超过了欧洲。以新华社发表的2004年人均零岁期望寿命的数据为例,北京达到了79.87岁,广州达到了77岁,上海达到了80.29岁。我国人口平均零岁期望寿命的增加,大概不能用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善来解释,因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说明我国现在的自然环境优于古代。此外,它也不能用世界营养学界普遍推荐的“素食模式”来解释。因此,这个增加只能由医学和生理学的进步和普及来解释。毫无疑义,在20世纪医学和生理学的进步中,中医的贡献甚微。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那些躺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睡大觉而不思新进的人来说,不失为一付清醒剂。[4]
同样根据此表的数据我们看到:中国47年36.0岁,1981年67.8岁,2004年71.8岁。在毛泽东大力推动中医中药的30年中,我国人口平均零岁期望寿命的增加了约30岁!而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来,在西医西药为主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全面提高的情况下,我国人口平均零岁期望寿命的增加仅有3岁!毫无疑义,在20世纪中国医学卫生的进步中,中医的贡献甚大,而西医西药的贡献甚微。认识到这一点,对于那些盲目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来说,也不失为一付清醒剂!大量国内外统计数据同样显示:中国人民健康水平总体提高的辉煌成就主要是在80年代以前取得的,80年代以后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不大。[5] 为什么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中国在卫生领域创造的“中国模式“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什么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使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但卫生投入的绩效却令人失望?为什么经济底子厚了,西医西药科技进步和发展了,但中国卫生状况却改善不大甚至不如以前了?这些问题正属于张功耀先生专业研究范畴,希望张功耀先生进行深入分析,给我们启迪和指教。

主题

0

回帖

1433

积分

游客

积分
1433
发表于 2010-10-28 16: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0楼(珀尔修斯之弓) 的帖子

请陈黄二位想想,专靠吃树叶人类能存活下来?南方可以,北方呢?冬天北方人吃啥?按你的逻辑,你母亲是不是常年吃树叶?这就不客观了。说实话,那时的生活是苦,但我们大多数挺过来了,毛当时不也是和其他中央领导一样,不吃肉、不吃鸡蛋吗?你看看毛的卫士长写的书,毛的孩子当时能吃上一顿饱饭也不容易。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8: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了无牵挂) 的帖子

或许我们缺乏共同语言这个基础,因此无法进行争论。 [s:2]
荣誉是讲证据的,我不敢和他讨论,。。你不一样。。
我只是觉得非常幸运,没有生活在主席的伟大领导下。 [s:2]  [s:2]

主题

0

回帖

1706

积分

游客

积分
1706
发表于 2010-10-28 19: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藏利器  杀心自起

主题

0

回帖

2085

积分

游客

积分
2085
发表于 2010-10-28 19: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那些什么也不知道的人   就别跟他争了    他不适合来这个论坛

主题

0

回帖

604

积分

游客

积分
604
发表于 2010-10-28 20: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上14楼不必再说了,和13楼说话你会很辛苦。什么都不知道,你的从零开始告诉他,你觉得你能做的到嘛。

0

主题

0

回帖

5万

积分

游客

积分
56932
发表于 2010-10-29 12: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3楼(了无牵挂) 的帖子

说实话,那时的生活是苦,但我们大多数挺过来了
--------------------------------------------------------------------
这个“我们”大概不包括阁下吧。
在农村,无论是吃野菜还是吃树叶,主要是在青黄不接的春荒时候。那时自然有树叶和野菜。

大多数挺过来了,6亿人除去3000万,当然是大多数人。

主题

0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6: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8楼(珀尔修斯之弓) 的帖子

斯大林说,死了一个人对一个家庭是一个悲剧,
死了3000万对一个国家只是一个数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启蒙历史网

GMT+8, 2024-6-3 01:08 , Processed in 0.0333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