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度刘郎 发表于 2007-12-12 17:40:25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既然说是漫笔,亦可以说成是一篇散文,我对于散文本身就认识度不高,故一开始看这篇文章就有点云里雾里,对于前面钞票于现银的一段叙述的作用实在是不甚清楚,不懂得为什么塞一包现银在怀中便会想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以及引出下面长篇得论述。这个问题经过数次思考仍然得不出结果。不过此乃写作手法之谈,并不影响个人对于正文内容之理解。

正文得内容通篇得侃侃而谈,把本国得历史,文化都大大得奚落了一番,很显然,这是一篇激情四射之文章,读后定然能使人血脉喷张,觉之痛快淋漓,宁人着实痛快,加上作者又是鲁迅这个大名,也为这篇文章得可信度增加了不少得筹码。然而对于鲁迅先生此文之观点,本人有不尽苟同之处。

在过渡段后,鲁迅先生马上搬出元朝得定律来,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是他在下一段得论述中又告诫我们“不必恭读《二十四史》”那么作者引用元朝定律是从何处出?从小说还是从私人著作?作者在否定《二十四史》的真实性的同时自己却举了许多历史事例:比如张献忠,古人“和亲”等等。诚然许多事例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之事件,但这些事例的出处在何处?亦是《二十四史》中也!作者在对《二十四史》表示出不屑神情的同时自己确不断引用出自《二十四史》的事例,自己都在用被自己否定了的资料,很难令人信服作者资料的可信度。《二十四史》作为官方之史籍,是我们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钦定”并不等于虚假。就算是要考证里面是否有假的内容,也需要历史学家们颇费精力的去考证。不能因为部分的虚假而否定了整体的价值。况且,不知鲁迅先生是否读完了《二十四史》,倘若没有读完,说出这样的话来显然是不妥的。

说道作者所说的“钦定《二十四史》”,鲁迅先生对他深恶痛绝,他认为其不过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皇帝”钦定的历史。其实马克思曾经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阶级还未消除的时期内,在其统治下的历史必然会打上阶级的烙印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点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论是中国,西方的历史亦是在当代统治者认为不危害他们统治下而写的历史,只是程度,角度方面跟中国有所差异,并无本质上的异同。鲁迅先生却对此“睁一直眼,闭一直眼”,独独把本国的历史奚落了一番,不知为何?总之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在历史“阶级性”已成既定事实且阶级在可预见的长时间内都无法消除的前提下是无意义的。

中间的一大堆论述,鲁迅先生无非就是在向我们分析他心中的中国历史的本质罢了,看似条条在理,好像已经把中国历史的本质都看透了一般。让人真的认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之不振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所导致。但是按照作者在文章中所论述的那些“奴隶”,还有什么“奴隶”规则的那样,那么这些“规则”可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西方,乃至于全世界经历过于中国相似社会形态的国家都可以符合这一“规则”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西方等国确无或者很少出现社会之黑暗;人心之不振?并且,在其他的一些国家几乎没有看到过在本国陷入困境的时候会出现某些思想家把本国历史文化如此批判的体无完肤的,就算有过亦很快销声匿迹。但是在中国,这种极力否定中国历史,攻击传统文化的行为却能开支散叶,并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先生在后来文章后段得出了一个结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特别是最后一句威力惊人。它首先就已经先入为主的让你赞同作者的观点了,鲁迅先生深谙国人爱面子之道,这篇文章看到这里说不懂是极少的,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帮你下了一个结论了,若说看不懂,按照作者的意思便是无知,但是作者是认为无知是可恕的,所以极少人会说看不懂的;若是有不同意他观点的人,就应该得“永远的诅咒”。所以看得出来,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功底还是十分之深厚的,加上他的大名,会反对这篇文章观点的人就更少了。

在后面,鲁迅先生又说:“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或许,鲁迅先生欲求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制度,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就算是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的这一理想固然是崇高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如果轿夫对坐轿的人不含笑,恐怕这个轿夫也要另谋生路了。这句话作为鲁迅先生论证国民性弱点所举的一个事例是合理的,但是用此来论证中国历史对轿夫的思想侵毒又是不严密的。
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尤其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国民性的弱点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些所谓的“弱点”大多是由于社会所造成。也就是说,这不是由于自身历史文化本身沉淀下来的思想,而是经过社会上的经历所形成。社会因素对于国民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点从毛时期民风之淳朴到进入人心之不古形成的鲜明对照已经十分之明,不需另外的废话。但新文化运动者们却很少关注这一个联系,他们把问题的重点转入中国历史文化对人性的压迫,将国民性弱点一并委以古人(这篇文章写作时间亦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鲁迅亦属之,故不另述),但他们并没有在国民性弱点与传统历史文化之间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而大多都是一种结论性的叙述。新文化运动者认为当时社会之不逮是由于民智之不开,而民智之不开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之禁锢,故他们认为欲改造社会就必须开民智,开民智则必须攻击传统文化。他们在民智之不开推论至因为传统思想之禁锢时并未提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过程,故他们的这一连串的推导正确性存疑,这场运动的成功性亦难以预知。

新文化运动者在思想上寻求突破亦非突发之奇想。近代多灾多难的中国在经历过维新变法这一改良运动以及从政体上变革的辛亥革命后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善,而在这两次运动中都是在政体上的一种尝试,并未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上。按照新文化运动者们认为的那般,故而他们迫不及待的对中国历史文化动刀,亦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结果。
亡国先亡其史。当新文化运动者们在猛烈的抨击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时候,他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不论他们的本意如何,显然他们某些人已经逐渐走向“卖国贼”这一他们绝对想不到的名词形容之中。前期新文化运动者的主将陈独秀,鲁迅等随后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行为性质上与新文化运动划清界限,而某些人仍然坚持着他们心中的新文化运动,乃至于出现了要废除汉字,重新建立一套字体的痴人呓语,这是可悲的。

我在否定鲁迅此文观点并不代表我否定鲁迅本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对当权者投以锋利匕首的人少之又少,或明哲保身,或有心无力。但鲁迅一直在做这件事。凭借着这一点,再加上他在文学上的极高造诣,他就无愧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人的称号。对于新文化运动者来说,他们的历史方面的造诣显然不足,并且在文学本身的造诣上远逊于他们的前辈,但亦不可否定他们在新文学体裁上的开创之功。不满,是他们共有的一个特点,他们不满于社会的黑暗,不满于人性的麻木,一股强烈的爱国之豪情猛烈地撞击着他们地心灵,他们有着一股一往无前的勇气。鲁迅先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只有不满于现状,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索,才会去拼搏。小至人生,大曰国家之发展都需要有一种奋发之拼搏志气,无畏之精神。我们要向新文化运动学习的,正在于此。


2007-11-22


作业来的

永恒的雅典 发表于 2007-12-12 19:57:05

  
  1.鲁迅先生尽管提倡多读野史,但是在《灯下漫笔》中的“不必恭读《二十四史》”则是一句修饰定语,你对照一下原文就不难发现,是你误解了他的意思.
  2.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的极端代表,因此鲁迅先生对此展开的猛烈批判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3.中国和日本原先都是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国家,但是日本大力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很快就富强起来;而抱残守缺的中国贫弱依旧.鲁迅先生对此沉痛之至,因此难免说一些过头的话,我们应当理解,那是产生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相比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于法国社会批判的火力(持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应归罪于启蒙思想家的“煽动”、“阴谋”论者大有人在),鲁迅先生就显得温良许多了.
  4.鲁迅先生是文学家,因此不能要求他开出拯救时弊的药方.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作品中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感动了千百万读者,列宁却不是照样讥笑托尔斯泰尽管穿粗布衣、吃粗饭菜,但身后却有仆人服侍吗?

马拉多纳刀锋 发表于 2007-12-14 16:25:08

谢谢刘郎的作业暨札记

说到鲁迅,他是一个有良知者;就凭这一点他就是学习的榜样。至于他的某些观点,及行文风格等等,正如雅典所言——我们不可求备于一人;当论其心,而不必多论其它。
不过先生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确切地说,先生于此并没有研究,也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他信仰此主义。他的全集那么多内容,鲁学也曾经显赫一时,毕竟也没有得出这个结论来。
毛公的恭维是出于政治需要罢了。

荣誉叫做忠诚 发表于 2007-12-14 16:33:41

引用第1楼永恒的雅典于2007-12-12 19:57发表的:
  
  1.鲁迅先生尽管提倡多读野史,但是在《灯下漫笔》中的“不必恭读《二十四史》”则是一句修饰定语,你对照一下原文就不难发现,是你误解了他的意思.
  2.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的极端代表,因此鲁迅先生对此展开的猛烈批判即使在今天也没有过时.
  3.中国和日本原先都是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国家,但是日本大力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很快就富强起来;而抱残守缺的中国贫弱依旧.鲁迅先生对此沉痛之至,因此难免说一些过头的话,我们应当理解,那是产生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相比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于法国社会批判的火力(持法国大革命的血腥应归罪于启蒙思想家的“煽动”、“阴谋”论者大有人在),鲁迅先生就显得温良许多了.
  4.鲁迅先生是文学家,因此不能要求他开出拯救时弊的药方.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作品中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感动了千百万读者,列宁却不是照样讥笑托尔斯泰尽管穿粗布衣、吃粗饭菜,但身后却有仆人服侍吗?


所以我说该骂,中国人骂一骂如果醒了,为什么不能骂一骂

小剑仙 发表于 2007-12-14 19:24:54

鲁迅文集是毛选之后,六十年代出版最多的东西,当然删改和错误注释也是最多的.

风之利 发表于 2008-1-23 14:13:30

当时国民思想早已麻痹,整天对着四书五经是没用的.我们需要鲁迅这样的文学家,直到现在也是!

萨沙 发表于 2008-1-23 18:58:26

鲁迅意识到中国传统专制文化才是中国当时进步的最大障碍。

只要不打破中国传统专制文化对人民的影响,现代化的民主发达的中国永远不可能建立。

看看后来民国初期的乱像就可见一斑。。

他对于中国文化的分析稍有偏激,但是总体还是没有错的。以自由,民主,博爱,科学等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鲁迅的言语措辞可能是绝对了一点,但是重病需猛药,不这样的当头棒喝是不行的。

一个人虽然不能拯救国家民族,但是鲁迅通过文艺至少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人。

黎野君 发表于 2009-3-1 16:20:33

骂一骂,不是对着懵懂未知的人往私里嘲笑,亦或者只骂别人不见自己。鲁迅骂过的人基本全是跳出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其实话说回来,鲁迅骂醒过谁呢?闻一多都是在民国最后时刻醒悟。
我没看见鲁迅骂醒过谁,鲁迅的骂并未见的要骂醒谁。但我知道的是他骂的同时让当时还在徘徊的人看清楚了一些事情一些人。
鲁迅不只在骂,他也在怀着良知关心青年,例子不用多举,这方面的文章多如麻。当然我不是以此要挟:我是青年,你们要关心我。
只是事实说明,启蒙不是骂,揭露才是骂。揭露的是腐朽,启蒙的是希望。腐朽已经不能改变,只能揭露,乞求希望不要跟着腐朽走。

当然不是一切青年都是希望。鲁迅晚年也说过,他以前以为凡是青年都是好,现在看来也不全是。思想僵化着,也只能揭露揭露了。
这里鲁迅也不一定是对的,无论老少,能思过者,应该都是希望

至于LZ的观点,“不必恭读”的意思是不用把它捧做圣书来看。国人一见“钦定”二字,大脑就短路。鲁迅痛恨的是大家对“钦定”的态度,以及其鼓吹统治阶级的性质。

如果说国民劣根性非历史造成,那么现在的社会与民国已经过去六十几年,为何啊Q一直活着,而且他的子孙越来越多?
历史说白了就是人类的整体经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历史造成的性格


鲁迅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做的事情不一定都对,但我想有良知足以,有多少能怀有良知呢

黎野君 发表于 2009-3-1 16:29:22

另第一段,怀着一包银子就容易变成奴隶

这篇文章好象前面做了说明,我记的是说,换了新币,旧币只能在黑市换新币。而作者经济日益紧张,把旧币换了新币之后,这里有个前提用很低的比例。觉的脚下生风,格外轻快舒坦。

本来自己劳动所得的,却因为政策改变,贬了值,就相当于被剥夺了利益,但是“我”还是如脚下生风。这不是极易成奴隶么?

很久未看了,冒昧说点自己的看法,如有谬误,见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读鲁迅《灯下漫笔》————兼谈我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