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的展飞 发表于 2012-9-22 15:57:32

《论语》注释中经典错误???

[转贴]《论语》注释中经典错误???《论语》和疯人院里孔子
——当作文言文诠释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分析】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作,是《论语》中开宗明义的第一首语录,其地位在整部《论语》中举足轻重,揭示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
【译文】(按文言文进行诠释)
学人(一)这样翻译:
孔子说:“①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②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③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学人(二)这样翻译: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学人(三)这样翻译:
孔子说:“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评述】
上述按文言文进行诠释,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圣言”就是这种语无伦次的语录吗?这样诠释的结果,我们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开篇之作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语无伦次的语言是华夏民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含义吗?
①学习——温习——愉快
②朋友——远方来——高兴
③人家——不怨恨——君子
孔子一句话讲了三个内容,而且它们之间毫无逻辑关联,就是现在的小学生也不会说出如此风牛马不相及的话来。不可理喻,更不可思议!
其一,按正常人的思维和逻辑,开始讲学习,接下来应该讲学什么?怎样学?学习的书本和学习内容应该指出来才对。讲完学习,马上跳跃到愉悦的话题,而且没有指出学什么东西如此愉悦。按照正常人的思维,肯定会指出学习的内容,并且指出它是怎样使读者如此愉悦。难道说,古代“圣人”只有这样说话才算“圣人”吗?而且学习真的很愉悦吗?“学习”的愉悦就是“圣经圣言”吗?其实,学习是件苦差事,封建社会儒生为求功名,“头悬梁,锥刺股”昼夜苦读。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仙逝于公元前479年,正好处在春秋后期,在春秋时期,那是天下战祸连绵起伏的动乱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是否像孔夫子那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吗?在战争达到“语言道断”程度的战乱频繁年代里,孔子之流丝毫不受残酷的战争影响而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匪夷所思!让我们重温春秋时期的历史:
《春秋》所载的242年之间,学者统计,“秦晋互相攻伐之战凡十八。晋楚大战者三。吴楚相攻者二十三。吴越相攻者八。齐鲁相攻者三十四。宋郑交兵者凡三十九。晋悼之世,宋郑两国十年而十三战。若把242年所有的战争加以统计,或就鲁卫宋郑中每一国所经过的战争加以统计,将更易发现战争的频度,尤为惊人。而且有的战争达到了“语言道断的程度”。
孔子出生在鲁国,以242年的春秋进行计算,就齐鲁之间发生的战争达到34次,242/34=7.12年/次,平均每七年就有一次战争,还没有包括鲁国跟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其战争的频度是如此惊人。在这战争频繁的年代里,在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乱年代里,圣人孔子一定是在学习孙子兵法吧!可是,那时候,孙子兵法还没有出现,那可能学习其他打仗的兵书吧!而《论语·卫灵公15.1》告诉人们,孔夫子没有在战乱年代学习军事知识。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尝学也。”明日遂行。(《论语·卫灵公15.1》)

在战争年代,孔子不研究打仗方法和军事方面的知识,那么,孔子在学习什么呢? “圣人”孔子为什么说话只说了一半就停止而不讲明白吗?真是让读者很伤脑筋!在战争年代,按理说,应该是学习研究打仗方法,为国出力才对。我们无法想象在战争频度和规模如此惊人的战乱年代里,孔夫子在学习什么呢?而且是如此“不亦说乎”地学习。在三更半夜的学习过程中,在交通条件没有今天如此发达的兵荒马乱的年代,在没有电灯等照明电器的日日夜夜里,还会夜以继日地苦读什么东西呢?实在让我们这些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子民们大伤脑筋呀!在这种艰难险恶的环境里,在战乱如此频繁的年代里,还会有朋友或同学串门!切磋学习体会!孔子是如此“不亦乐乎”!历史尘埃太多,让千千万万对圣人孔夫子崇拜的子民们真得不知道我们的圣人孔子在战争如此频繁的年代里学习什么呢?!!!朋友、学友或老乡到他家里,串门切磋学习体会,是如此“不亦乐乎”,他们之间切磋学习体会和感受并互相赏识,气氛是那样的友好而热烈,心情是那样的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可是,什么原因圣人孔子与串门学友却突然间争吵起来呢?“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本来心情是那般阳光明媚,突然间却阴云密布而下起“大雨”来,圣人孔子的情感起伏实在太大了,比不懂事的三岁小孩还喜怒无常,而且“人不知而不愠”又跟“不亦君子乎”(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说,只要人家不解我,我并不怨恨,我就是一位君子了,那么,在圣人时代里,对君子的标准要求实在太低了,每一个一出生落地的婴儿都可以成为“君子”了,那没有标准或标准实在太低的“君子”,那不就成了人人都可以是“君子”吗?!这样不就是有“君子”的圣人时代也等于是没有“君子”的圣人时代吗?那提出“君子”的概念又有什么意义吗? 2500年之前,如果我们的孔圣人真是说出上述这些三岁小孩都不会说出的“前言不达后语”的语无伦次的话,那么这种话只出于疯人院里的疯子之口。难道说,圣人孔子是个疯子,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他可是一位中华民族的伟大“圣人”。本语录是《论语》的开篇之作的开篇文章,在开篇文章中,我们伟大的圣人孔子却说出如此语无伦次的前前后后不存在半点语言常识逻辑常识的话,实在让我们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子民们听不明白圣人的臆语,这可能是圣人孔子的自言自语吧!可恶的是,圣人的随从却把这种臆语记录下来,而且把它放在《论语》的开篇位置,历史尘埃实在太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纯粹是孔夫子的臆语的话,这也不可能,在刻录讲话语录非常繁琐和困难重重的年代里,就把这种臆语刻录在甲骨、兽骨或竹简上面,实在是毫无意义。难道说千年传承下来的语录就是前人的废话或臆语吗?这是不可能的。
其二、按文言文进行翻译,然后把翻译出来的结果稍微动动脑筋进行分析,会发现翻译出来的东西实在太离谱,跟圣人时代的圣人之言相差太大,简直是一万八千里。因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所谓“圣人”时代的圣人孔子是个神经有问题的人,是个疯人院里的疯子;二、孔子是正常人,他不是疯人院里的疯子,他老人家讲话是有逻辑的,孔子是一位讲话具有语言常识逻辑常识并进而具有语言价值逻辑价值并进而具有理论价值的最大的逻辑统一性的,表达一种思想观点的正常人。“学”字不是“学习”的含义,而是另有所指。
其三、孔子及其七十二个“贤能”弟子或许三千个徒儿徒孙在战争如此频繁、生存环境如此险恶的条件下,是哪个政府或集团提供他们学习和活动经费呢?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他们会有如此的精力和毅力在战争如此频繁的战祸年代里夜以继日地学习吗?
其四、假如不是战祸年代,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里,在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或刚刚萌芽之时,不是贵族阶层的人们是不可能从事所谓的学习活动的。在那广袤荒凉的大地上,野兽日夜出没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里,华夏民族的初民们白天必须忙碌于繁重体力劳动——耕田种地,或上山围捕猎物,晚上筋疲力尽,躺在床上睡觉还是第一需求。因此说,生存劳作第一,睡觉第二,男女性事第三。至于学习的事,对于不是贵族阶层的人们来说,那是不可能从事的脑力劳动的活儿。即使是贵族阶层,除了学习《诗》等民间歌谣之外,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学,那是一个自然科学尚未出现的农耕时代,学习农业知识,这又不是贵族阶层所应该学习的项目。在远古时代,知识的获得还是通过生产实践、言传身教的原始方式进行传艺,可能学校这种设施都不存在,只存在私人老师的家庭教育吧!在没有电灯、煤油灯的农耕时代,每当夜暮来临,天地一片漆黑。在一片漆黑的夜晚,在猿猴哀啼的恐怖夜晚,初民们在自家的小茅屋里有勇气和心思学习吗?在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没有高速公路甚至田间小道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在信息十分闭塞、没有电脑网络的农耕时代里,在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古人会不知疲倦、乐不思蜀地学习古代“圣贤圣言”或其他名著吗?面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的残酷现实,孔子会有心思学习吗?会有学习课本吗?
战争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而社会秩序也丧失殆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臣杀君,子杀父,三十有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孔子是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呢?还是在学习世界名著呢?或许是在研究哲学等高深学问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真是佩服孔子的学习精神和毅力。
总而言之,在如此险恶的战乱年代里,孔子之流不可能在从事学习活动,而是在从事其他项目的运动吧!
其五、在“圣人”孔子的《论语·先进11.7》中阐述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因为好学而不幸短命死去。只因为好学就死去,会有这种可能吗?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11.7》)

在战乱如此频繁的年代里,即使颜回在研究《易经》或其他古代名著,在必须用肩挑手扛的甲骨、兽骨或竹简上才能看到字的情况下,不论颜回如此不理会战场上男人与男人之间是怎样的大屠杀,专心致志地研究《易经》或其他古代名著,其一天的学习容量和学习内容不会比当今时代的小学生来得多。在社会一片萧条的战乱年代里,在生产力遭受到极大破坏的刀耕火种的年代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某个角落里,会有那么多的肩挑手扛的甲骨、兽骨或书简让颜回不顾劳累地日夜苦读呢?因此说,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颜回不可能是因为“好学”而不幸死掉,肯定是另有所指。“学”字不能当作“学习”来诠释,春秋之前(包括春秋时期),“学”字另有含义,其原初意义不是学习。那么,“学”字的原初意义是什么呢?

时间:春秋末期(公元前530~前479)。
地点:课堂。
人物:孔子、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③,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1》)

在课堂上,孔子声情并茂地对同学们说道:“射精而断断续续地进行,这种做爱也是很愉悦的!婚媾从老远地方赶来,这种做爱也是很快乐无比的!男人性交射精疲软精液流出而引起女人愠色愤懑,这种做爱也是一位好男人!”
【注释】
①学:交媾射精。而:流淌出男人体内的琼浆玉液。时习:间隔时间短。之:指射精。
②不:男女交媾。说(yuè月):通悦,愉悦。
③朋:肉体靠肉体,婚媾之意。“朋”字甲骨文指的是两只始终形影不离的比翼鸟——凤凰。
④知:射精疲软。愠(yùn):愤懑,愤怒。
【浅析】
“学”字的繁体字是“學”。
臼:中间空,内部一层层绒毛,表示雌性生殖器官;
爻:既阴阳交媾之意,表示男子精液;
冖:表示母性肚皮子宫;
子:表示肚皮子宫(冖)里的幼小生命。
因此,在《诗》时代以及春秋时期,“学”字原初意义为交媾射精。
“学”字甲骨文是:



其上面部份跟繁体字的上面部份一样,表达了男女性交而阴道中含有精液的含义;下面部份是向上对准女子阴阜的箭头,表示男子向女子阴道射精的含义。“学”字在《诗》时代以及春秋时期,其原初意义为交媾射精,而并非文言文时代“学习”的含义。
“不”字甲骨文是“ ”,上部一个倒三角形表示女子的阴道;下部左右两条曲线表示阴毛,下部中间一竖表示男子的阴茎。上部和下部合在一起是男女性交的图形。“不”字是一个象形兼会意字,春秋之前(包括春秋时期)鸟语时代的“不”字原初意义为男女交媾。
“朋”字甲骨文是“ ”,此图形文字是左右两边始终形影不离的比翼鸟。甲骨文“朋”字是“婚媾”的意思,而并非文言文和白话文时代“朋友”的含义。
【评述】
这是唯一正确的诠释,反应了孔子在战乱频繁而君命难保的春秋时期生活主张,阐明了《论语》的中心思想——鼓吹男人们要做爱射精及时行乐。整部《论语》都是围绕这个生活主张而展开的。
做爱射精是男人本能的生理反应,为什么还需要鼓吹和倡导呢?因为从上古时代至春秋时期,是华夏民族祖先思战仙的年代。在这长达五千年乃至上万年之久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祖先过着思战仙的闭精交媾的生活,闭精做爱成为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交媾射精反而成为两性运动中不正常的行为。这是一个母系社会的漫长历史,女人快乐是天经地义之事。男人交媾闭精、健康长寿是整个社会的理所当然的无需加以思索的正常的生活理念,而交媾射精反而成为异类。













被爱的展飞 发表于 2012-9-22 16:01:55

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竟然是在论述“男女性交”!!!我等才学浅薄,望哪一位国学大师出来澄清一下!!!

被爱的展飞 发表于 2012-9-22 16:04:41

美女教授于丹该出来讲解一下了!!!

笑笑神侠 发表于 2012-9-22 19:08:22

又让人YY叻~

被爱的展飞 发表于 2013-5-19 12:33:24

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竟然是在论述“男女性交”!!!我等才学浅薄,望哪一位国学大师出来澄清一下!!!
========================================
国学大师们在哪里????

被爱的展飞 发表于 2013-5-19 12:33:36

孔子《论语》中的经典语录竟然是在论述“男女性交”!!!我等才学浅薄,望哪一位国学大师出来澄清一下!!!
========================================
国学大师们在哪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注释中经典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