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nge 发表于 2010-2-4 14:56:56

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治水后,“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四夷是“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礼记王制》)。华夷之辨往往被理解为华夏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种族和国家则较落后,是蛮族、化外之民。中国的皇帝是天子,中国的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

齐相管仲倡“尊王攘夷”,孔子褒扬他,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但是孔子也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第三》)肯定了夷狄也能够掌握文明。孔子作春秋大义,提倡华夷之辨,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文化礼义作量度。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若夷狄向慕中国,能行礼义,则褒扬而进之。

明遗民吕留良著书道;“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华之与夷,乃人与物之分界,此乃域中第一义。”清雍正皇帝著《大义觉迷录》,驳斥吕留良的华夷之分:“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猃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乎圣德乎!”又引用《尚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虽然就字面上而言,华夷之辨主要以文化礼仪的有无为标准,但因为各民族文化皆不相同,何谓文化礼仪难有客观标准,而就中国典籍上的记载来看,华夷之辨区分的主要标准可能是以中华思想的有无,或是对中华文化的友善度为标准。这种思想在日本与朝鲜大为发展,日本在7世纪视自己为华夏,视百济、高句丽与新罗等朝鲜为夷人,在13世纪视自己为天下神州,说中国在崖山后再无中国,同样,朝鲜视日本为禽兽国家,称自己为小中华。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华夏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边国家接受中华思想,又常自称“华夏”、“中国”,这被称为小中华思想。中国和这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合称为中华世界。由于中华世界为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社会的主流文化,因此这些地区又称儒家文化圈,又因使用汉字而称为汉字文化圈。

心远·清心堂 发表于 2010-2-6 17:51:47

华夷之分,除了文化礼仪,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也有区别。
华,也就是诸夏,都是农耕定居的,而四夷则是游牧渔猎为主。

战国以前,地域因素倒不是区分标准。

汉家衣裳 发表于 2011-2-21 15:45:20

中华世界重衣冠礼仪,《春秋左传·正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

1644后就没衣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