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9-4-11 07:48:14

杜甫和我眼中的儒家思想

杜甫和我眼中的儒家思想
    一提起杜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实际上杜甫不仅是中国史上而且也是世界史上的文化名人。中国对杜甫的推崇是从宋代开始的,王安石、苏轼,、朱熹等都对杜甫有很高的评价。最早把杜甫与圣人相比的,是宋代婉约派大词人秦观,他在《韩愈论》中曾把杜甫与孔子相比,认为杜甫做到了孔子所说的道德标准。到了南宋时期,很多文人都把杜甫比作周公。而正式把杜甫直接称作“诗圣”的,最早见于明代的王稚登的文章,他在《合刻李杜诗集序》里有这么两句“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在瑞典的首都召开始一次会议,会议决定在1962年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历史文化人物,其中就有杜甫。可以说杜甫已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代表,更是一个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人物。
为什么杜甫这样一个在当时穷困潦倒的诗人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呢?我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脱离了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核心将不复存在。而杜甫所体现就是孔子的儒家原本思想,而不是经过南宋朱熹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有两个重要的定性时期,一个是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一个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巅峰宋朝,尤其是理学宗师朱熹之后的南宋儒学。朱熹是大儒,他对儒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我认为他对儒学的破坏也是很大的。儒学提倡入世,主张仁政,以民为本。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其“朱子说”是让儒家正式踏上了死胡同。杜甫没有写过任何儒学著作,但他通过自己的一生,自己的诗,解释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认为‘仁’应该是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杜甫的仁爱之心在于他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理智客观的看待问题。比如当时唐朝虽然强盛,但和周边国家依然多有征战。这方面的历史问题很难用对错来说。但其中和南诏的战争从史书上看,唐朝绝对是非正义的一方。当时唐朝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没与南诏搞好关系,甚至引发战争,不但战败,死亡6万多人,还让南诏投靠了吐蕃。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后大怒,征兵攻打南诏。当时很多的名士都赞成,甚至还有人以此立志做诗。但杜甫清醒地看到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做出了《兵车行》,他用“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下了人民对这场非正义战争的态度。当时文人学士众多,但能做出这种诗的,只有杜甫。事实上,杜甫的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仅是对人,还推广到他对世界万物的态度。比如在《缚鸡行》中,他在鸡与小虫生死之间的犹豫不决,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
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近及远自然的感情流动。杜甫没有说过这类的话,或留下什么儒学经典,但他用诗体现了这种感情。杜甫的诗中有很多处写到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遭受的不幸,但同时往往从他自身的不幸延伸到天下的百姓。比如他回奉先探亲,当得知自己的小儿子饿死时,悲痛欲绝。诗中写道:“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他在悲痛的同时,想到了失去土地的人民和边疆的战士。天下又有几人能在自己的儿子死时还在担忧他人的不幸呢? 当他在暴风雨之夜,自己的茅草屋被暴风刮破,屋子即漏雨又冷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这时想到的不是自己拥有一所牢固温暖的房子,而是天下的穷苦人都能安居。所以说杜甫的仁爱之心是推广开来的。还有《乾元中同谷县作歌七首》,第一首说自己,第二首说家人,第三首说兄弟,第四首说妹妹,第四五六首推广到国家天下。这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感情的流露非常自然,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被很好的流传下来。
今年五月四川大地震后,有一个乞丐,他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的财产共130多元钱。还有一个灾区的妇女,她的家在地震中被被毁了,但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已经平安脱险后,她来到了一家银行,要求把自己账户上的一半的钱捐给灾区。银行的人问她“你就是灾区的呀”,她说“我知道,但我想还有人比我更需要帮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不用做得像他们一样。《孟子》上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名句。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作到后半句,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权有钱,但前半句却可以成为天下人的座右铭,而且一点都不难。
儒家文化极其重视集体利益,在集体利益,民族大义面前,中国文化是提倡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独有偶,杜甫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还不知道安禄山已经反叛,但他在这首诗中描写了盛唐华丽外衣下的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不但写了上层社会的黑暗、腐败,像自己一样的读书人的穷困、无奈,还写了平民的艰难的生活。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合理的社会本质。这首诗也成了杜甫长安十年的一个总结。
儒家思想不但主张仁爱,还提倡包容。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家思想提倡文治,提倡互相学习。孔子就曾向老子问过“礼”,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从没有发动过宗教战争,儒家的辩论也是以理服人,以文会友。欧洲曾多次发动宗教战争是众所共知的。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印度僧人的学术辩论常以舌头为赌注,输的一方要把舌头割下来。这种情况在中国也是没有发生过的,因为儒家思想中有仁爱,有包容。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多民族文化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体。比如中国古代汉民族的习惯是席地而坐,胡人发明的座椅,被汉人称为“胡床”,它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就是椅子。杜甫身为儒生,本人并不排斥其他学说,比如道教,佛教等。相反,还和很多道士,僧人是好朋友。
比如大云寺住持赞公,杜甫在就是在他德帮助下才逃出长安的。
杜甫在国家利益面前,是绝不私情舞弊。安史之乱后,吐蕃进攻大唐,因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适的判断错误,四川的三个军事要塞丢失,敞开了巴蜀的门户。后来杜甫在为一位刺史代笔写巴蜀的形势的奏章时,借此向皇上建议派更加能干的人来主持大局。从国家利益上看,这篇奏章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高适曾多次帮助过杜甫的,还和他是诗友。但杜甫没有徇私情,实事求是的上报。后来朝廷派来了严武,严武与杜甫的关系非同一般,也常帮助杜甫,还保举杜甫为六品官,给了他一张长期饭票。但杜甫与严武共事后,发现他花钱无度,搜刮民脂民膏。杜甫很看不惯,为此与严武关系还出现了裂痕。
也许有人认为杜甫很势利,实际上杜甫交友是不看权势的。杜甫一生处于下位,但他祖父,他父亲都作过高官,所以杜甫也有机会和一些名士,高官相识,并常常需要他们的帮助。但杜甫决不会因为你今天是官,我巴结你,明天你不是了,我就疏远你。杜甫一生为做官,能一展平生所学,参加了一次科举,一次制举,一次直接献赋。除去第一次之外,另两次都是因李林甫从中作梗而失败,但杜甫与李林甫的女婿杜位关系很好。后来李林甫死后,因政治原因李林甫被抄家,杜位被贬。很多人都向瘟神一样躲着杜位,但杜甫认为李林甫有错,杜位是无辜的,所以一直与杜位关系不错。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做人是很有原则的。
杜甫在生前并不出名,也不是高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债行处有”、“老病有孤舟”:没钱没势也没名。我认为这是杜甫的诗不符合当时社会上层的流行文化造成的。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在文化,经济上领先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士大夫阶层习惯了高高在上的感觉,这从盛唐的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有人编写盛唐诗文集,叫《唐人选唐诗》,这里面没有杜甫的诗。甚至到中唐时期,杜甫的诗依然无法进入当时的诗文集。这直接说明了杜甫的文章在当时不受重视。这种情况直至晚唐时,受到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认同开始,才渐渐出现好转。盛唐人写诗,品诗,他们喜欢歌颂理想的天马行空的作品。这就是李白的诗可以受到欢迎的原因。而杜甫的诗,特别是他中年开始写的诗,以抨击现实,揭露黑暗为主。与盛唐的明快的诗相比,杜甫的诗比较低陈。这两者从现在看并无好坏之分,但在当时杜甫的诗确实与时代格格不入。比如同样描写长江,李白的诗是“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不断升高、放远。而杜甫的诗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断降低、拉进。虽说各有千秋,但李白的诗更符合当时盛唐的潮流。
杜甫一生身居下位,常年流离失所,但杜甫从没有想过独善其身,实际上他是有机会过上衣时无忧的日子的,但心系天下的他选择了一条艰难无比的道路。坦白的说,杜甫在几乎无尽的挫折中,他是动摇过的。这在他的一些诗句中体现了出来。比如“每日江头尽醉归”,一个梦想成为周公,孔明的人要经过怎样的打击才能 “每日江头尽醉归”呢?但杜甫之所以是杜甫,就是因为他的百折不挠,为了追求理想永不放弃。他原本完全可以在成都安度晚年,甚至在夔州时也有机会。但正如他诗中所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归心似箭,除了洛阳是他的家乡外,他实际上还想回长安。他在严武的府上作幕府时作过“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的诗句,联想到他在做左拾遗时作的诗。证明他是不满足在成都,而是想在中央一展抱负的。从他晚年多次在诗中出现诸葛亮的名字即可看出,他不希望自己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是期望有所作为。孔子、孟子在年轻时也曾积极出世,一展才华。但在发现生不逢时时,开始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思想流传于后世。而杜甫则终其一生,贯彻着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孟子说过很有名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想杜甫就是个当之无愧的大丈夫。这种儒家精神、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和骨髓。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不是由某一个人完成的,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和发扬。杜甫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并对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杜甫之所以被我们敬为圣人,就是因为他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悲所乐,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所以人民记住了他。现在不只是成都草堂,杜甫几乎所有长住过的地方都有杜甫草堂,体现了人民对这位平民诗圣的热爱。
杜甫的影响不仅是在中国,从13世纪开始,杜甫的诗就传到海外,比如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1481年,韩国把杜甫的诗集全部译成了韩文,叫《杜诗谚解》,是最早的外文版杜甫诗集。日本汉学专家吉川幸次郎曾到杜甫的出生地去朝拜,但因当时政策不允许而失败。石川忠久先生去四川的杜甫草堂朝拜时还曾做诗一首。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体现了杜甫的影响力。
最后我也想向石川忠久一先生样,以一首诗来结尾。但我没有学过汉诗,只能算是瞎写,请见谅。   
      青莲千首生时赫,少陵百世身后名。
      太白子美今人咏,神州海外美名扬。
水平有限,如有错误,不要骂我

wwwww 发表于 2009-4-12 00:51:08

李太白最初就是希望投生仕途然后功成身退流芳千古

匿迹鲸 发表于 2009-4-13 09:26:40

浪漫的太祖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想给百姓盖房子的杜甫不是偶然的

永恒的雅典 发表于 2009-4-13 15:51:11

引用第2楼匿迹鲸于2009-04-13 09:26发表的:
浪漫的太祖喜欢李白而不喜欢想给百姓盖房子的杜甫不是偶然的
  就诗论诗而言,李白乃当之无愧的中国千古第一大诗人。M.偏爱李白并不算错,但坏就坏在他肆意利用政治权力为扬李而贬杜。

东方不败 发表于 2009-4-13 17:31:35

在那激情的盛唐时代,杜甫的诗是不符合时代的.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就更不可能被吹捧了.打人不打脸,扒人面皮的话谁爱听?所以战后大家反而更加喜欢一起回忆盛唐时代,.就好象牛过的老人总是爱回忆想当年,,,

永恒的雅典 发表于 2009-4-13 18:41:16

引用第4楼东方不败于2009-04-13 17:31发表的:
在那激情的盛唐时代,杜甫的诗是不符合时代的.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就更不可能被吹捧了.打人不打脸,扒人面皮的话谁爱听?所以战后大家反而更加喜欢一起回忆盛唐时代,.就好象牛过的老人总是爱回忆想当年,,,
  盛唐时代的文化是多元化的,道学、佛学达到了与儒学分庭抗礼的程度。但是中国文明的特质决定了只有儒学才是正统,因此自中唐时代开始,原本名气不大的杜甫作为儒学派诗人,在诗坛的地位逐渐升高,直至被尊为“诗圣”。

黎野君 发表于 2009-4-14 12:41:16

李白的诗太浪漫磅礴了,杜甫的诗歌接近于现实
欣赏诗歌又多是些达官贵人,不愁生计,自然李白的诗歌受欢迎,其实平心而论在诗歌的造诣上,两人的确不分伯仲,还有许多各色的诗人也是如此,各自诗歌的风格,决定了各自的身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杜甫和我眼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