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大食 发表于 2009-4-2 15:49:34

遍数天下英雄(孙晓)

遍数天下英雄(一)

这是我在「今古传奇」约稿中的第一篇随笔,张鹏先生作为我的责任编辑,希望孙晓动笔写写与武侠有关、最好还与「英雄志」有些渊源的体裁,我思来想去,决定了以上的标题:「遍数天下英雄」,这个系列一共有七篇随笔,会在「隆庆天下」刊载的时间里一一发表。

由于篇幅的理由,这几篇随笔并没有机会与大陆读者相会,假讲武堂一隅,我会将这些文章陆续发表出来。

目前各位看到的隆庆天下,为了配合大陆的出版尺度,许多字句都经过了润改,也因此少了些属于孙晓的文字风味,这是出版尺度与审美观的问题,鱼与熊掌,也只能请大陆的读者朋友们多多包涵了。

在此,特别感谢小忆版主、台湾的傲笑兄、雷震于天、绝世天骄,感激你们为隆庆天下所作的一切。同时也向编辑清欢兄说声抱歉,孙晓是很有性格的作家,主观很强,夹在孙晓与社方之间,他必然是一个头、两个大了。

言归正传。什么是英雄呢?英雄其实就是「楷模」、「典范」,这个概念源自于父权崇拜,小时候我们看到了爸爸的威风气概,便有了模仿的想法,而爸爸的学习对象又是爷爷,爷爷则学习太爷,这就是「英雄崇拜」的文化传承意义,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期许。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要明白一个民族的面貌,最快的法子正是认识他们的「英雄」。

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有英雄,穆斯林文明如是、基督教文明亦如是、当然儒家文化圈里更是。我还没听过有哪个民族是没有英雄的。不过英雄的标准并非放诸四海皆准,有些民族认定的「英雄」,到了另一种文化里却会被视为「狗熊」,这并非全是基于敌我立场,往往是更深沈的文明冲突所致。

既然提到了文明冲突,我们就必须提一提世上文明冲突最甚的地方------穆斯林世界(Muslim)。

说起穆斯林,人人都会想到包着白头巾的伊斯兰教徒,事实上穆斯林国家包罗万象,远至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中东,乃至于土耳其,区域之大,无所不包,至少可分为四大集团,不过发源地却只有一个,那便是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帝国便是古代的「大食」,又称「天房」。他们可说是世界文明冲突的关键地带,怎么说呢?从天房向西,他们会来到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进入基督教世界;望东走,穿过西域沙漠,他们又会邂逅辉煌的儒家文明。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既知道中国皇帝的存在,也与罗马的教皇多有交往,这使得阿拉伯人拥有独步天下的世界观。当然,众多文明在此交流,难免也会发生冲突。最为人知的事件便是「十字军东征」。

今日的世界,人们的思惟一惯向西看齐,每每论及伊斯兰世界的对外战争,第一个想到的都是「十字军东征」,事实上伊斯兰世界除了面对西方的敌人外,他们也同时面对来自东方的大军,那便是「蒙古西征」。

与蒙古西征相比,十字军东征简直是小孩打架。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每次战争都带来空前的浩劫,最甚时还曾攻陷过圣城麦加。蒙古战争规模之庞大、战争工具之先进,都是从华北战场里逐年「进化」出来的,远非基督教文明所能想象,对伊斯兰世界所造成的杀戮破坏,更只能以种族灭绝来形容。至于最后一次的西征,则是帖木儿大帝所为,他的蒙古第二帝国又一次向西挺进,这次打到了土耳其,屠杀之烈,犹胜蒙古。

有战争,就有英雄。「十字军东征」为基督教信徒塑造了一位圣王,那就是英国骑士「狮心王」理查德,同样也为穆斯林塑造了一位英雄,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萨拉丁」,两人曾为抢夺圣城耶路撒冷而激烈交战。至于惨烈无比的「蒙古西征」,也为穆斯林打造了另一位英雄,他便是「世界征服史」里极力推崇的悲剧英雄-----「扎兰丁」。

西方人对萨拉丁非常熟悉,此人出生于叙利亚,曾任埃及苏丹,电影「Kingdom of Heaven」就是改编自他的故事。至于扎兰丁,相信没几人认识,虽然他生活的世界与我们较为贴近,然而在好莱坞电影还没认识他以前,一般人自也没什么机会可以认识这位英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到底这位扎兰丁有多厉害呢?我们可以从成吉思汗对他的评语来看。

「生子当如扎兰丁」,这就是「世界征服者」与扎兰丁交战以后的感言。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见到孙权时的叹息,这位扎兰丁是花剌子模的王子,曾力主全国集中主力,渡过阿姆河,迎战蒙古大军。在他的意见被放弃后,扎兰丁很快被罢黜了,花剌子模也很快地灭亡了,这时扎兰丁终于挣脱桎梏,他召集全国各部幸存的兵马,组织出最后的反抗力量,与成吉思汗周旋到底。

仔细研究萨拉丁与扎兰丁,其实这两个人的时代相当接近,萨拉丁的事迹发生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公元一一八九年),扎兰丁则是在公元一二一九年迎战蒙古大军,相差不过三十年。两人都是战争英雄,都与异族作战过。不过严格来说,他们都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萨拉丁选择与狮心王理察议和,扎兰丁则是弹尽粮绝,单枪匹马跳入河水,游泳逃往印度,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叫他的对手不是「狮心王理察」,而是「世界征服者」成吉思汗?

说到这里,人们心里不免会浮起一个疑问,既然萨拉丁与扎兰丁都不是胜利者,为何穆斯林会选择他们作为「英雄楷模」呢?莫非穆斯林世界里找不到赢家?当然不是,土耳其苏丹曾经攻陷东罗马帝国,震动全欧,岂无光辉的战史可言?那么,穆斯林为何弃众苏丹于不顾,却要选择这两位不怎么「出彩」的人物来作为典范呢?莫非伊斯兰信徒向来悲观?亦或他们天生喜欢失败者?

答案是「圣战」。

圣战的意思,就是正义的战争。萨拉丁与扎兰丁所对抗的敌人,不仅仅是异族,还是残暴的异教徒。这使得他们参与的战争带有神圣性与正当性。也因为「圣战」的伟大,战争的胜负结果已不再是关切的重点了,最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即使弹尽粮绝、落败身死,都还是百姓心中的英雄,因为他们是为全伊斯兰而死,这就是「殉道」的意义。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就是伊斯兰世界特有的「烈士崇拜」。相反的,如果战争本身并非「圣战」,而是掠夺外族、甚至是穆斯林自己打成一团,哪怕战争结果再丰硕、再伟大,也不过是匹夫之勇、自私自利,何圣之有?从这点来说,穆斯林对战争的想法其实是很先进的。至少与基督教世界相比,他们并不特别好战。

说到殉道情结,伊斯兰教徒有,基督教世界当然也有。然而「烈士崇拜」却不曾深植于西方,这可以从欧美士兵从不排斥投降的心态来理解,基督教世界并不以烈士为楷模,真正深入民间百姓心中的,是「骑士崇拜」。

在塞万提思的「唐吉科德」前,骑士一直是各种童话故事、传奇小说里的主人翁,以消灭怪龙、解救美丽的公主为职志。至于现实世界里,欧洲战士的最高荣誉称为「骑士之花」,较著名的除了前述的狮心王理查德之外,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少年,他便是纵横于英法百年战争第一时期的指挥官:「黑太子」(Edward, the Black Prince)。

若说穆斯林的烈士活在地狱之中,动辄殉道,那么他们一定希望来生能投胎做一个骑士。因为那里是天堂。以前述的「黑太子」为例,他是什么样的背景呢?他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之子、韦尔斯亲王(太子封邑)、康沃尔公爵、切思特伯爵,不难想象,这是一位含着银汤匙出生的贵族。

既然生活在天堂,一定少不了女人。根据西方传统,在成为正式骑士前,有一个称为「骑士叙任礼」的仪式,少年骑士们必须寻找一位年长的女性,作为他发誓保护的对象。只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保护得太周到了,难免会发生意外。以黑太子而言,他就娶了他保护的对象为妻(Joan of Kent,西方人称她是爱德华的Cousin,也就是表姊,但根据黎东方博士的研究,她应该是爱德华的姑妈。)

骑士难免多情,这怪不得他们。因为在条顿武士的传统里,「尚武精神」与「女性崇拜」是分不开的,有时女性数量不够,或是长得太漂亮了引发纷争也是所在多有,这时比武竞赛(Tournament)就应运而生了,他们以刺枪交战,胜利者可以获得美丽女性的赞赏,或颁发桂冠,或献出香吻。这种类似公鹿撞角的行为至今仍大行其道。在美国高中生的毕业舞会里、在橄榄球校队的竞技场中,那些美丽的拉拉队员以及少女们,年轻人莫不竞相展现他们的「骑士风范」,大方地向心仪女性示爱,至于那些害羞扭捏的,反而会被视为「懦夫」。

当然骑士们也不是一昧地满身汗臭,他们多半还保持了「吟唱诗人」的传统,不只精通琴棋书画,还拥有世袭的庄园,挥霍不完的钱财,对艺术以及一切新奇事物都感到热衷,可以这样说,骑士根本就是童话故事里的白马王子原型,他们一面开著名贵跑车、一面练习西洋剑,尚武高贵、英俊优雅,一方面崇拜妇女,二方面也被妇女崇拜,更重要的一点,他们还是上帝的侍奉者,因此骑士从道德光环到爱情生活,都是所向无敌的。即使到了民族国家形成后,欧洲新一批平民战士走向舞台(如拿破仑),他们骨子里的血液仍然没变,他们仍然渴望着成为「骑士」,以图跻身为哈布斯堡优雅宫廷里的一员。

对于失败与死亡,穆斯林与基督教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穆斯林的英雄不怕死,甚至追求一死,他们认为殉道是最后的胜利,因为死亡只会带来精神上的不灭,这是一种永恒的胜利。骑士不同,骑士不会歌颂失败,更不会歌颂死亡,他们固然也会失败,却必须败得有尊严、有气度。简单来说,他们即使输了,也要输得从容优雅、风度超然,这才是贵族的风范。君不见二次大战中,英国人从香港、新加坡落荒而逃时,还保持了优雅的笑容,总之,「名誉」与「风度」密不可分,因为「骑士精神」本身就是一种阶级符号,欧洲人争相学习。

说了这么多,不难发觉穆斯林烈士与基督教骑士有着天壤之别,不过他们仍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效忠的对象都高于世俗,亦即一个比国王更高的权威:「万能的天神」。这一点,无论是烈士还是骑士,都与中国人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中国的英雄向来不信神、当然也不拜鬼,他们敬鬼神而远之,更不追寻皮相上的贵族风范。那么,中国的英雄到底追求什么?是国家主义?是民族主义?还是无产阶级大革命?

下一回,我们要把目光放回到儒家文化圈,分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英雄崇拜」,此人不为国、不为民,甚至眼里也没有上帝,我们不晓得他到底忠于什么,只知道他手持一柄剑,孤身来到咸阳,挑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这就是太史公笔下的恐怖份子传记-------「荆轲刺秦王」。

欲知后情,请待下回分解。

遍数天下英雄(二)------论荆轲

有一个国家,掌握了最先进的武器,在文字、工艺、科学的表现上,尽皆独步天下。这个国家不但物质文明先进,他的社会制度同样傲人。移民无论阶级、不计种族、不看出身,只消才能兼备,便可晋身公卿,腰金系玉。

强大而平等的国度,如此听来,此国莫非是太平洋彼岸的世界超强么?我们揭晓答案,这个国家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便是结束战国乱局、一统天下七雄的超级强权:「大秦」。

秦国有多强呢?这得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熟知欧洲史的都该知道,划分中古与近代的年份,便是1648年----「威思特法利亚条约」的缔结年-----这一年神圣罗马帝国分崩离析,此后欧洲才有了近代国家的观念。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个过程却提早两千年发生了。

秦楚齐燕韩赵魏,经商秧变法、历六世之余烈,在战国末年时,秦国已然率先「进化」为近代民族国家,政治上,它拥有比法国更严密的中央极权架构,社会上,它率先扬弃了世袭封建制度,创造了一个机会均等的布衣时代,军事上,它提前实践德国梦寐以求的征兵制,打造出一具空前未见的战争机器。

法国的政治体制、德国的军事系统,秦国能统一天下,并非侥幸,它是「进化」的赢家。天下为之束手,除开远在东境的齐国,其余五国都已恐惧不安,很自然的,非常手段就出现了。

非常时代需要非常手段,当然也得由一个非常人物来完成,本章所谈的英雄人物,正是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刺客,「荆轲」。他刺杀的对象,正是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秦始皇。

如同骑士是白马王子的原形,荆轲的形象其实也是中国侠客的滥觞。因为他的任务太艰巨了。从兵马俑的配置来看,秦始皇的武装力量委实可怕,想要刺杀他,自也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要想完成刺杀秦始皇的任务,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看过好莱坞电影的都知道,刺客(CIA特务、零零七情报员)必有利落的身手,以一当百,易如反掌,其次,他们都有优良的先进武器,其三,他们必须有冷酷无情的性格,为了完成任务,有时须出卖肉体、出卖灵魂(与美女睡觉换情报),只是他们无论怎么出卖自己,有一样东西是绝对不会出卖的,那就是他们的国家。

刺客们真的很爱国,苟有利于国家,亲爹亲娘都能害,哪还在乎敌国百姓的几条无辜性命?为了回报他们的爱国情操,CIA特务下班时经常有跑车可开,英国的零零七号刺客也有美女相伴,故也没听说他们会想组织工会、聚众造反。至于日本的刺客待遇差些,平日省吃俭用、吃点鱼干,任务失败还得服毒自杀,忍人所不能忍,故称「忍者」。不过他们也有好处,至少不必担心失业,因为日本采用终身雇用制,单位还提供住房,只是地点稍差,多半在深山里就是了。

无论是日本忍者,还是美国特务,他们都有四大条件,爱国赤诚,强悍身手、冷酷性格、加上惊人的武器,这才是好莱坞眼中的完美刺客。那么,中国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刺客,该是什么面貌呢?

根据太史公的描述,荆轲也是一个剑客,那么他的剑法如何?相传他曾与一个叫做「盖聂」的高手论剑,结果一言不和,对方怒目视之,荆轲便溜了;那么,荆轲的智谋如何呢?据说他曾与一个叫做「鲁勾践」的下棋,给人家怒骂一声,便再次发生「嘿而逃之」的事件。总之在刺秦之前,荆轲每逢战斗,拔腿就跑,既谈不上什么威名,也称不上什么高手。那么,荆轲的职业到底是什么?莫非是职业杀手不成?

答案揭晓,荆轲是个流浪汉。他是齐国人,曾在卫国住过一阵子,在卫国被秦国兼并后,他便流浪各国,最后在燕国定居下来,常在酒吧里喝闷酒,并成了走唱歌手(高渐离)的知音。

都说大智若愚,荆轲会不会是武侠小说里那种「真人不露相」的神秘高手呢?这一点,我也很怀疑,因为他曾与秦始皇一对一单打过,结果被宰了。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荆轲实在没什么了不起,太史公描绘出来的这位刺客,根本就是个凡人,甚至比凡人还不如,他毫无本领,一无是处,仅是个落魄潦倒的中年失业男,好似只要给他一笔钱,他什么都肯干(西方记者笔下的自杀****客),是不是因为这样,他才被燕太子丹看上了?

我相信不是的。刺杀秦始皇,难度怕比刺杀美国总统还高,乃是「不可能任务」中的最高等级。若是贸然派遣失业男子上阵,怕还没走到咸阳便给人宰了。何况根据史记,燕太子丹手下并非没有高手,他曾亲自挑出一名勇士,名叫「秦舞阳」,此人较符合现代刺客的要件,据史记所载,这位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敢以稚龄杀人,胆量必定惊人,加上史记里以「勇士」称之,武功必非泛泛,于是才给找了出来,担任荆轲的副手。

说也奇怪,荆轲剑法差、人头次,江湖上名不见经传,秦舞阳却有勇士之名,深得燕太子丹的信任,为何要他屈居为副手,反而让流浪汉荆轲当主帅呢?

这一点,太史公给了答案。

当荆轲与秦舞阳来到咸阳,见到名闻天下的始皇帝时,秦舞阳这位武功高手竟然吓得尿裤子了(色变震恐),这种失态的行径,不免使得秦国群臣疑惑,反而是荆轲从容自若,化解了危机,也保住了近身刺杀始皇帝的机会。

说到这里,咱们总算也懂了,原来太史公心目中最强的刺客,根本不必会武功。因为他的对手不是「人」,而是整个「国家」。要想刺杀始皇帝,单凭飞檐走壁是不够的,最最要紧的,乃是主事者临场的判断力,也就是一份从容胆识。唯独如此,才能穿过秦国严密的保安系统,在千万名高手的注视下,一举格杀秦始皇。

行文至此,不免又生出了另一个疑问,既然秦舞阳没有这份胆识,为何荆轲有?莫非他天纵英明、天生神武,否则他怎有力量屹立于秦始皇座前,面不改色?要明白这点,我们必须先研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荆轲传是他写的,唯独理解太史公创作时的心境,我们才能弄明白,他究竟想透过「荆轲」这个角色,告诉读者什么?



遍数天下英雄(三)-------论荆轲(中)

太史公到底要歌颂什么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咸阳城里,荆轲左腿已断,身受八处创伤,最后给侍卫们砍为肉泥而死,他与穆斯林的烈士一样,最后没有完成任务,便已战死了,可说壮烈之至。那么,我们是否可说太史公写下荆轲的用意,正是要为后人创造一个「烈士楷模」呢?

不是的。「烈士崇拜」,那是穆斯林特有的文化,并非是中国文化。在我看来,荆轲是中国独特的产物。他有个极特别的地方,让他大大不同于其它国度的英雄。他既非穆斯林烈士,也非基督教骑士、更非日本武士,总之荆轲就是荆轲,他是独一无二的。

要理解这个独特性,我们必须先找到荆轲是为何而死的,方能明白太史公写下他的意义。

荆轲的直接死因,是死于秦始皇的剑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似乎是为保卫燕国的存亡而牺牲,然而,他却不是「殉国」而死。因为荆轲根本不是燕国人,史记告诉我们,他是齐国人,年轻时曾在卫国居住过。

一个中国人为美国而死,无论是为了什么理由壮烈牺牲,他的死都不会是「殉国」,因为他是中国人,并非美国人,他不是为自己的同胞而死。这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在追求事情的本质,否则便是张冠李戴。荆轲的例子亦然,他既非燕国人,他的死便不能解释为「殉国」,那么,他是为什么牺牲呢?莫非是为「殉道」而死?

对一个穆斯林来说,「殉道」是有严格定义的名词,第一,必须先有信仰,才有「道」可殉。其二,必须先有圣战爆发,方有机会殉道。所以我们若以为荆轲是为「殉道」而死,我们该做的第一件事,必须先找出荆轲信仰的「道」是什么?

太史公这样描写荆轲年轻的事迹:

「荆卿好读书……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之后卫国就被秦国兼并了。在这段记载中,太史公并未告诉我们,荆轲的「术」是什么?故而我们也无从得知,他所信仰的「道」是什么?我们只能隐约勾勒出一幅图画------在荆轲成为流浪者前,他应该是一位知识分子,曾为天下的治乱努力过,当然他也失败了,之后他就去了燕京,喝酒唱歌、无所作为,开始自我放逐的人生,直到下手刺杀秦始皇为止。

从知识分子到流浪汉,从流浪汉到刺客,如果不去分析中间的过程,任谁都会觉得太史公正在描述一位迷失的年轻人,他在喝酒时遇到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燕太子丹),被对方的忧国忧民所感动,于是大胆出击,却不幸遭乱刀砍死。然而这种类似「神风特攻队」的励志故事,真的是太史公写出荆轲的本心吗?

不是的,倘若太史公要把荆轲描绘成政治狂热份子,他大可以写荆轲日常时是怎么样的忧国忧民、痛恨暴政,何须把他写成一个「嘿而逃之」、「游于酒人」的浪子?同样的,他若要歌颂复仇者游戏,他大可以学某部电影的手法,把荆轲的身世大肆渲染,弄成父母同胞都是被秦始皇所杀,搞成孤儿报仇的模样,岂不顺理成章许多?

太史公没有这样做,相反的,在他的笔下,荆轲从来不冲动,而是「深沈好书」。在与剑术高手盖聂的冲突中,他没有选择交战,反而急急逃走,其后又得罪了下棋高手鲁勾践,荆轲也是嘿而逃之。从史记原文里可以发现,荆轲不是愤怒青年,而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沈静人物,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破解秦国的保安制度,在千军万马的监视下将秦始皇刺杀。

这是逻辑的问题,只有这般深沈冷静的厉害角色,才有能力刺杀秦始皇,可同样的,既然荆轲冷静睿智、一至如斯,又怎会笨到接下刺秦的任务?要知刺秦是必死的,下手之人等于自杀啊!难道荆轲与秦始皇真有血海深仇不成?

杀人必须有动机。然而我翻遍史记的记载,却找不到荆轲的动机,他没受过秦始皇的迫害,不只是他,他的家人也一样,两人之间就像一张白纸,无爱也无恨。故而荆轲若要杀死秦始皇,必须是为了更高的精神理由,例如「殉国」、「殉道」,甚至是「士为知己者死」。可惜太史公没做解释。我相信他是故意的,因为他把另一个人的动机写得清清楚楚,那个人就是荆轲刺秦的策动人,「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为何想杀秦始皇呢?太史公用了极大的篇幅来铺陈两人的恩怨。首先,燕太子丹与秦始皇幼年时都做过赵国的人质,彼此算是好友,可赢政回国登基后,却翻脸不认人,当燕太子丹到咸阳做人质时,竟然受尽了屈辱,也是为此,才有了「燕秦不两立」的念头。由此可见,燕太子丹想杀秦始皇,绝非临时起意,荆轲刺秦只是他连串复仇计划的最后一环而已。

为了报复秦始皇,燕太子丹做过很多危险的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留秦国叛将樊于期,当时大臣鞠武为整件事做出了评论:「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简单说,燕太子丹「只顾私怨」、「不顾国事」,已经臻于极点。

行文至此,任何把「刺秦」当成是公义之举的人,恐怕都要觉得失望了,因为燕太子丹不是想象中的忧国忧民之士,在太史公笔下,此人公报私仇,早把杀死秦始皇当成是事业在干,即使危害了国家利益,也是再所不惜。

诚如前文所言,荆轲是个聪明人,岂会不知燕太子丹的那点用心?然而,聪明如他,却又是怎么卷入这场政治风暴之中的?他不是精于明哲保身么?为何还那么容易地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

过程并不单纯,在介绍这段秘辛之前,我们要先谈谈一位中间人,荆轲与燕太子丹之所以相识,全是因为这个人-----燕之处士,田光。

田光是何许人也?他是燕国的耆宿,大臣鞠武称此人「智深而勇沈」,为了让燕太子丹痛快报仇,他安排两人见面。只是田光是个老谋深算的人,当他听完燕太子丹的计策后,立时知道计划不可行,便以年老的理由拒绝了。不过他明白自己是过河卒子,只能向前,燕太子丹岂会让他提早退出?因而他又向太子推荐了一个人,这人便是荆轲。

倘若荆轲急于出名、急着结交达官贵人,听说此事,必然兴高采烈,急急往之,不过太史公并没有这样写,反而是花了一番笔墨,解释田光何以能够说服荆轲,逼迫他接下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对傻瓜来说,刺秦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但对脑袋清楚的人来说,刺秦是一条必死之路。荆轲是明哲保身的人,田光想要说服他,必须有天大的口才,不过他并未多费口舌,便让荆轲同意了。因为他自杀了,就在荆轲面前,以死来「壮其志」。

田光之死,是荆轲卷入整起事件的关键原因,那么田光和荆轲到底是什么交情呢?史记称田光与荆轲的关系是「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算是荆轲在燕国的朋友之一,然而两人的交情一定及不上荆轲与高渐离,为什么呢?刺秦是必死的,刺客得手后势难幸免,请问任何人,谁会将自己的好朋友荐为「自杀****客」?又是什么样的人,会安排自己的亲兄弟去当「神风特攻队」?因而我可以断言,田光绝不是荆轲的知己,高渐离才是。然而田光突然自杀,也有他的理由。太史公是极重逻辑的人,他不会莫名其妙地让一个人自杀而不做解释,田光之死,其实大有文章。

田光在自杀前这样告诉荆轲:「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我们将这段话翻成白话,意思是「做一个长辈,行为不该使人怀疑,今日太子告诉我,咱们谈的都是国家机密,希望你别泄漏。我想太子已经疑心我了,我的操守居然不能让太子信任,算不得好汉」,之后,田光就自杀了,死前要求荆轲去见燕太子丹,其后,荆轲就「很高兴」地接下刺秦的任务。

这一段对话,是太史公埋下的伏笔,究竟田光之死是自愿的,抑或是被迫的,太史公并没有明说,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倘若荆轲拒绝了燕太子丹的请求,他会有什么下场?这个问题,已经直指「荆轲刺秦」的真相了。荆轲究竟是为什么而出征呢?他出手刺杀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历来阐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家们,总是竭尽所能,希望把荆轲描写成一个反抗暴政的「自由斗士」,所以也经常忽略一个事实,在太史公笔下,荆轲一直是个浪子,他放逐自己以后,从未主动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要把他描写成一个政治狂热份子,实在牵强。为了自圆其说,他们又把荆轲描述为豫让之流的死士,将他的刺秦壮举解释为「士为知己者死」,可惜读过史记原文的都知道,燕太子丹是个卑鄙小人,荆轲就算失心疯,怕也不愿为他去死,因而人们又到处寻找目标,最后找上了田光,说荆轲之死,是为了「模仿田光的完美人格典型」。甚至是为了「英雄渴望被人理解、被人赏识和尊重的深情呼唤」(史记名篇述论稿,陈桐生,P217-218),是「要求建立不朽声名的吶喊」。到此,荆轲已经变成疯子了,他竟想靠谋害秦始皇来成名!这让我想到刺杀美国总统里根的那个精神病患。

一个荆轲,各自表述,大家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胡扯。在喜欢搞政治的眼中,荆轲就是抗暴烈士,喜欢玩激情的,荆轲便是报恩侠客,那么,我要怎么演绎荆轲呢?我想我没有任何立场,即使荆轲不是出于自愿去刺杀秦始皇,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可耻。太史公在开头时已经写得很清楚,荆轲早已打完自己的仗了,他劝谏过卫元君,也失败了,在这个绝望的世局里,他已经尽了他该尽的义务,也选择了自我放逐。然而燕太子丹还是没放过他,逼迫他坐上没有起落架的零式战斗机,朝美国的航空母舰俯冲而去。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荆轲的死,让燕京少了一位喝酒嘻哈、装疯卖傻的好汉。也让高渐离悲痛欲绝,走上了复仇之路。可怜这场战争,根本就不是他们的战争。荆轲既不是殉道烈士,也不是殉国志士,更不是年少无知的「神风特攻队」,为了一句「天皇万岁」的无聊政治口号而牺牲。相反的,荆轲很精明,比谁都能参透内情,也因此,他到死前都很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

被迫打了一场别人的圣战,成为大家口中的烈士。可怜的荆轲,他到底还算不算是英雄呢?下一回,我们会破解太史公留下的最后伏笔,看看荆轲这位「天下第一刺客」,如何在燕太子丹与秦始皇的无聊政治游戏中,用最尊严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遍数天下英雄(四)-------论荆轲(下)

田光害人不浅,自己自杀也罢了,居然还拖荆轲下水。倒霉的荆轲被燕太子丹强留在宫里,开始享受神风特攻队的待遇,「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意思是美女由你玩、跑车随你开,荆轲不是笨蛋,当然知道玩了跑车美女之后的下场,可他若迟迟不肯出发,难保燕太子丹不会再次「疑心」,就像对田光那般的起疑。然而荆轲若真的动身了,等在前面的却是秦始皇的百万大军,那么,荆轲该怎么办?

要让「神风特攻队」抛弃年迈的父母、壮烈成仁,只需要一句「天皇万岁」就足够了。不过荆轲不是法西斯信徒,当然不想死。史记告诉我们,在这段时间里,荆轲做了一连串极有谋略的安排,他开始认真思索如何杀死始皇后还能脱身,于是他先找到了秦国叛将樊于期,向他买了一张进入咸阳的门票。这张门票,就是樊于期的人头。

樊于期自杀了,荆轲说服他自刎,交出自己的项上人头,因为樊于期是秦始皇的生死大仇。对于收下他的首级,秦始皇一定乐意。在这里,荆轲也首次露出干大事的狠辣,不过更狠的人是燕太子丹,他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然而他一直隐身幕后,即使是劝樊于期自杀,也是荆轲出面,而非是大仁大义的燕太子丹。他只是在樊于期死后「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到这里,整个计划都还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燕太子丹不惜重金,打造了一柄极毒的匕首,史记记载,他拿着剧毒匕首,天天做人体试验,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一个安排,他找到勇士「秦舞阳」,让他担任荆轲的副手。

想杀秦始皇,当然需要帮手,不过荆轲希望找自己的朋友帮忙,可惜燕太子丹不肯,他就是执意要用秦舞阳。因此,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秦舞阳」的功能未必是副手,他恐怕更像是一个「监军」。为此荆轲几乎与燕太子丹翻脸,他很固执地坚持,就是要等自己的友人到来,否则他不肯出发。

这是一个谜,谁都不知道荆轲口中的这位「朋友」究竟是谁?这人是否有绝世武功、足以扭转战局?或者他只是荆轲的救兵,专程来带他逃走的?甚或根本没有这个人,这只是荆轲拖延保命的说辞?总之这些疑问都没有答案了,因为燕太子丹终于失去了耐心,下达了最后通牒;「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

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混蛋!一心去寻死,那是无知小孩的念头,你要是嫌我慢,那就马上走吧!)

荆轲出发了,他的动身场面称为「易水送别」,数百年后,为了纪念他,陶渊明写下了一首咏荆轲,诗中说道:「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我想,当陶渊明写这首诗时,心里或多或少也思考过,设若他与荆轲易地而处,他该怎么做?若想结束乱世,一统战国,任何人都必须投效强秦,可是聪明如陶渊明,立刻会想到李斯与吕不韦的下场。那么手持青锋,刺杀始皇呢?不问办得到、办不到,单问秦始皇何过之有?君不见燕太子丹何其小人,他的疑心病逼死了田光,在樊于期的事件中,他更显得虚伪冷酷,这般凉薄之人,能比赢政强到哪儿去?

砍死了一个赢政,又来一个始皇,死有重于泰山,有轻如鸿毛,在这场无止尽的列强斗争中,陶渊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他自己笔下的「桃花源」。可怜的荆轲,他并没有桃花源可去,他已经被迫参加了「圣战」,他死定了。

公元前二二八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前七年,荆轲终于启程出发了,面对满朝相送的燕国君臣,他留下了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然而这首歌是为谁而唱的呢?这是唱给燕太子丹听的?还是留给高渐离的?抑或是唱给旁观者听的呢?

太史公没有解释,他只是静静地记载荆轲最后的旅程,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嗅到一种味道,不是壮烈的味道,也不是哀伤的氛围,而是一种史家复仇的气势。在这场最后的大战中,太史公出手了,他与荆轲连手刺杀了一个又一个政客,将他们人格的阴暗面公诸于世,提交后人公审。其中第一个受审的对象,就是燕太子丹。

在审判燕太子丹前,我们得先传唤一个证人,秦舞阳。当荆轲离开燕京后,能够贯彻燕太子丹意志的,只有秦舞阳,他是一位「监军」,确保荆轲不至于半路脱逃,虽然史记并没有告诉我们,燕太子丹给了秦舞阳什么好处,使他愿意冒险一行。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秦舞阳也被骗了,他并不知道此行自己也会死。否则当他来到始皇帝面前,他不会吓得屁滚尿流。

其实秦舞阳也是个悲剧人物,甚至比荆轲还要可怜,至少荆轲打一开始就明白自己必死的下场,可是秦舞阳不知道,他也许心存侥幸,也许是出于无知,更可能是被燕太子丹所误导,以致于在最后的刺杀过程中,秦舞阳因惊吓过度而完全失能,只能依靠荆轲独自完成整个任务。这不啻证明了燕太子丹的幼稚(好用疑人,用人好疑),也说明这人是多么的多疑窄狭。他从头到尾就没相信过荆轲,可是他却还把重责大任委托给他。也难怪这人永远斗不过秦始皇。

审判过幼稚的燕太子丹之后,太史公又开始审判第二个人,那就是荆轲的刺杀对象,秦始皇。

如果说燕太子丹是个小偷,那秦始皇就是个土匪。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类似「神」的地位,至今兵马俑都还威严森然,然而当荆轲露出匕首,微微而笑之际,秦始皇这个「神」与秦舞阳的反应很像,也不过就是屁滚尿流而已,他又断袖、又逃跑,更可笑的是场面如此危急,秦国的宫中侍卫竟不敢持刀入殿,因为没有秦王的诏令,谁也不敢擅闯殿中。遂给荆轲追得「环柱而走」、「群臣皆愕」。

在这段短短的记载里,太史公一共享了三个「惶急」来描写秦始皇,这显然是故意的,在他的笔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咸阳大军,只因老板的种种无聊顾忌,竟成了一群中看不中用的白痴!加上秦始皇自己又用了一柄中看不中用的长剑,由于剑身太长,情急下竟然拔不出来,最后还是靠一个叫「夏无且」的御医拿着药袋扔人,这才给秦始皇拔剑的余裕,一剑斩断了荆轲的左腿。之后众武士慌张而上,乱刀将荆轲斩为肉泥。

荆轲的故事结束了,被我描写得像是一场闹剧,那么依据我的观察,太史公到底要表达什么呢?我想,他并不是要纪念一位「自杀****客」,也非歌颂「神风特攻队」。太史公要述说的故事,压根儿不是「反抗暴秦」这档事,他的全文重点,仅仅是在描绘一个人----流浪者荆轲----因为太史公笔下的荆轲,就是他自己。

刺秦注定要失败,因为计划本身就不可行。可说也奇怪,难道就没人知道任务必以失败收场么?当然有人知道,至少田光知道,可是他不敢说,他只能用自杀来灭自己的口。荆轲也知道,但他有口难言,只能硬着头皮走到最后。

这是一场错误的圣战,导致错误的牺牲。杀死荆轲的,不单是秦始皇的剑,田光、燕太子丹、乃至于易水送别的君臣百姓,甚且是后代歌颂荆轲的骚人墨客,他们都是整件事的帮凶。这些人没口子的反抗暴秦、把为国为民的口号叫上了天,自己却惜命如金,早早躲到大后方,反而把一个脑袋最清醒的人送上了断头台,这使得荆轲不再是一个烈士,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受难者」。

政治受难者,太史公自己就是个政治受难者,他笔下的李广、李陵、伍子胥、韩信、甚至后世的岳飞、彭德怀,这些数之不尽的中国英雄,他们与穆斯林的烈士相同,全都以身殉道了,可比起那些迷信于政治口号的烈士们,中国的英雄更加可怜,睿智的他们,死前俱都灵台清明,他们心里很清楚,其实自己不过是这个疯狂世局里的一个祭品罢了。

荆轲临死之前,太史公用了传神的四个字描述他的表情:「倚柱而笑」,很难想象荆轲为何发笑,倘若是「士为知己者死」,他没完成人家的付托,该学豫让大哭才是。若是「为天下人而死」,他更该说些为国为民的大道理,好比什么「以后你要善待老百姓」之类的屁话,可他居然只顾着笑,并撂下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这是太史公最后的伏笔,翻成白话是「听好了,赢政,你亲爹之所以宰不掉你,是因为要抓活的,燕太子丹还等着要找你签约啊!哈哈!哈哈!」两千年后,我一直心存怀疑,假仁假义的燕太子丹哪会想生擒赢政?燕太子丹最爱说场面话,否则他为何要刻意打造一柄剧毒匕首?那么,聪明如荆轲,怎会不懂人家的本意呢?他明明有机会成功,却为何会失败呢?莫非……荆轲根本是故意的,他本有机会杀死秦始皇……只是……只是事到临头之际,他突然不想干了?(拒绝下手)

「哈哈!哈哈!燕太子丹还等着找你签约啊!」

哈哈!哈哈!彷佛听到荆轲的狂笑、太史公的莞尔,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水,原来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眼中的英雄,什么****暴君、什么一统天下,哪怕政治口号叫得震天价响,荆轲都没有迷失。他一不为国、二不为民、三不为安拉四不为上帝,他全然明白自己在干些什么 -------在这个让天下人为之疯狂的政治擂台里,他始终都是自己意志的主人,直到死,他都没有成为谁的棋子-----他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光荣地结束自己的一生。

政治受难者、历史受难者,当太史公写下荆轲之后,中国人的心里也起了微妙的变化。我们所崇拜的英雄,再也不是位居上位的光辉骑士,也非殉道而死的慷慨烈士。中国人所悲悯同情的英雄,他们的敌人既非异族、也非异教徒-----至今我们仍会看到-----在那响彻云霄的疯狂政治口号里,偊偊独行的孤寂身影。

遍数天下英雄(完结篇)---------论中国历史第一英雄

这是遍属天下英雄的最后一章,因为我们将讨论一位「完人」。在他之后,没人敢称英雄。

他是谁呢?这么勇?

他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批注者、实现者,儒家道统最高的继承者。在道德上、在精神上、在历史价值上,他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章之好,好于李杜,他的武功之高,足与人类史上最强大的帝国相抗衡,他的殉道虔诚,宛如宗教上的救世主,但他不曾招募一个信徒,当然也不曾以此敛财聚党。

他是孔孟之后的第三圣,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超越他的「受难者」形象。然而,与历代的受难者不同,他死得并不无奈,所以------------他是自愿死亡的,一心求死,用他的话说,那叫做「求之不可得」。

死亡是人类所能做的最后控诉。在遍属天下英雄里,读者如果看过,应该记得我写了中国历史上最隐讳的受难者,「荆轲」,文字里如此提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荆轲的死,让燕京少了一位喝酒嘻哈、装疯卖傻的好汉」,但这位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不同,没错,他也是受难者,但他并不打算控诉,他只想死。荆轲死得无奈,不得不死,为了一场与他无关的政治斗争而死,但这位英雄不同,他从头到尾完全可以不死,历代以来每一个人都知道,在那个情境下,他绝对可以选择不死,但他还是坚定的死了-------------而他的死,带来了民族的重生。

太史公如果读到他的故事,一定会哭的,甚至会敬他以「本纪」,不,本纪都无法表述他,这位英雄绝食八日,求死而未死,数度被捕,求死而不能死,入狱第二年开始,他不再求死,他选择以文字挑战那时的统治者,「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统治者轻视他、蔑视他的精神力量,所以把笔交给了他,因为统治者只相信刀兵铁骑的暴力,他们从来不相信思想即力量。统治者把他的妻子与两个女儿送入宫中,让其遭人玷污,但他的精神力还是屹立不倒,他向妹妹忏悔,言明他是一个不好的父亲,他只能「泪下哽咽哽咽」,但他还是没屈服。

最后,他赢了。当统治者发现他已经成为全民族的灵魂时,开始提出交涉,要他让步,从各方面卑鄙的威胁他,在那一刻,他真正解脱了。

你从头到尾就看不起我,看不起我与我们继承的文化,所以你敢这样对待我、屈辱玷污我的家人与同胞,你假惺惺的不杀我,其实只是怕成全我。但你最后还是被迫低头了,你开始希望善待我的家人,吸引我的转向,可惜我并不是你的小学老师或你老母,我对你的忏悔不屑一顾,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不能妥协的战争!

这一刻,全人类精神上的英雄,已经彻底胜利了。他不再是一位「政治受难者」,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思想家,不,思想家不足以描绘他,我该这么描述他------------他是「民族灵魂的导师」!

这是「精神胜利法」、「阿Q万岁」吗?死人还能获胜?你仔细看看历史,看看他的影响力有多大?他身后留下的文章,「鬼神泣壮烈」、「凛冽万古存」,他直接促成了后代东林党人的崛起,打造了一位又一位死于牢狱的英雄(杨琏、左光斗、魏大中),他的诗歌改变了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思想与面貌(直至五四时代西方思想入侵)。虽然,最后中国人还是屈服了,但那一刻,在那光辉璀璨的三百年里,汉人们并没有屈服。

他只要还活着一天,就足以让投降的人羞愧无地,让统治者统治不顺,民女们都因为知羞耻而向强奸者反抗。所以他非死不可。

公元1283年,他被斩首身亡,在历史记载上,统治者其实有好几年来考虑他的出路,却只用了一天就决定杀他,而杀他之后又假惺惺派出使者,「俄有诏使止之」,因为统治者根本就害怕自己会「成全他」,让他的精神更显高大。

一如二十一世纪的侵略者,无论后来怎么狡饰掩盖,都无法减损死者的影响力。在统治者杀他后,其实不啻也敲响了自己的丧钟。因为统治者已经同意了他的论点---------「这是一场不可能妥协的战争」。在他死后第九十年,全体汉人在他的精神号召下,开始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圣战,这场战争的对手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即使是工业时代的美利坚帝国也无法与之相比,而汉人们做到了,他们在公元十世纪后开始的「北方征服千年宿命」里,完成了历史上的唯一奇迹,他们为后代留下了汉人史上最后的帝国--------------大明王朝。

历史上唯一一次由南方打向北方,刘福通(红巾军)与他的追随者们,完成了两宋遗留的梦想,完成了岳飞的遗志,收复了长城,实践了人类历史上最不可能的任务----------从南方统一全中国。中国历史上只有这一次,唯一一次以文明战胜野蛮、以南方战胜北方,而这一切,都出于这个人的思想力量。

他做到了,对比满清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做到了。所以后人们也做到了。公元1643年,大明朝崇祯大帝自杀殉国,他是汉人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大一统皇帝,空前绝后。他以死谢罪,向整个历史做一交代,这让我们明白,明朝是最刚烈的年代,所以有最刚烈的君王,也有最刚烈的文人(东林精神)。两百七十年过去,公元1900年,在异族的军马入侵下,满清最后的统治者仓皇逃走,留下了已成粉碎的河山,留任异族奸淫屠戮,而他们这些亡国之君还在讥讽崇祯:「亡国之臣谁用?」

没有亡国之君,只有亡国之臣。这是因为「负责的君王会谢罪,会与国家共存亡」,而臣子们只会把头剃光投降。崇祯大帝证明了这一点,也说明了大明崇祯王朝,实乃是真正之「刚烈东林精神」的时代。

东林精神,源自于谁?源自于1283年的那篇诗歌。他以完全的不妥协,改变了全体中国知识分子的面貌,直至1643。

如果没有那篇诗歌,后果是什么呢?这里让我们来看看其可怖之后果。

公元1932年三月一日,满清统治者的遗族们选择与日本人合作,建立满州国,在他们吃香喝辣两百八十年后,他们抛弃了他们统治三世纪的汉族同胞,选择与新的入侵者合作。我们不禁想问,他们的「廉耻」呢?

明清两代的差异,就在于此。思想立基的不同,这就是「笔与剑」的高下差异。公元1283年,他以一人之死达到全体的生,唤起了民族精神的崛起。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立德、立功、立言,三道完全实现,他完成了孔子的付托,实现了儒家的梦想,这简直就是麻将里的「大三元」、「字一色」,而他真正做到了。

这一位英雄到底是谁呢?究竟谁才担得起中华民族「千古绝唱」这样的英雄美名?

尽管已经做了许多暗示,但我们还是不厌其烦,再来作一个提示。

公元九百零七年,大唐帝国灭亡,中国从此正式进入「北方征服」时代,北方三大政权------契丹、女真、蒙古,战争技术不断进化、文明精神则不断倒退。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他以种族灭绝的方式消灭异族,以强奸的方式「融合」其它民族的血统,但他的帝国在汉人的土地上、即使是在上天如此眷顾北方征服者的时代里,他们却只支撑了不到四个世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

在笔与剑的力量中,「他」实现了前者,他曾如张世杰一样,以剑抗击剑,但他的对手是整个欧亚世界(蒙古帝国),他注定要失败、他也被俘虏了,但他失败后,他反而胜利了。他运用笔的力量,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之中,他彻底让我们意识到一件事:「必须是他,才能立言」。

原来,「德」与「言」是必须要并立的。没有他的「德」,这些「言」不过是吹破牛皮、一如政治人物传记般自我标榜。可当这些「言」自他笔下宣泄而出,我们才意识到这件事,「言」原来也是不可缺的,就是要他的「言」,才能彰显他的「德」(精神)。

猜到了吧?我说的是谁?

在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大都时,这位西方商人震撼于蒙古帝国的风华,赞叹大都的先进,在这个惯习于西方奴隶制度的威尼斯商人眼中,他对这个崭新的殖民帝国最称羡之处,是在那色目人、蒙古人、西藏喇嘛连手统治、征服的上宾帝国里,却有着多如恒河沙数、取之不竭的原住民奴隶(汉人),充当牲口劳动力,他们的生命如风中危烛,他们的地位甚且比马匹更为不如(被杀死只需赔偿一头驴)。而他们的最高精神领袖--------汉人灵魂的导师-----------正坚定的坐在牢狱之中,与整个横跨欧亚的帝国相抗衡。而每一位汉人同胞都在低呼他的姓名。


他是谁呢?

公元1283年,这位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异议份子,用耶稣的姿态结束了他四十七年的生命,统治者胁迫他的妻子女儿,将他主上的头颅斩下,漆上金漆,充作征服者的夜壶,他目击同胞们遭到屠杀、强奸,也目击同僚们一一屈服、投降,除夕夜里,在他读完女儿给他的求救信后,他毅然走到征服者之前,至死都不曾下跪,在汉人农历的团圆春节里,让人斩首身亡。

「辛苦遭逢起一经」

我曾经历经波折,考上了状元,

「干戈寥落四周星」

在那点点星光里,传来了稀落的杀伐声。

「山河破碎风飘絮」

我的家国如风絮将尽。

「身世浮沈雨打萍」

我这一生也如雨萍般的起落。

「惶恐滩头说惶恐」

在江西的惶恐滩上,面对空前强大的敌人,我曾经充满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广东的零丁洋里,我悲叹着形势与自己的孤单。

读到这里,读者感到了无比的消沈,从主人翁的出身、处境、气氛、形势、命运,我们看到了绝望、毁灭、孤独与恐惧,但在最后两句里,这首诗突如其来的写下两句话,这两句话改变了整首诗的悲郁,也为读者们凝聚了空前的精神力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类历史上最高大的英雄,征服了亿万众生的蒙古帝国,唯一不能征服的人,文天祥,东林党人的偶像--------明朝士人精神的立基、中华民族灵魂的导师。

无数的美好辞句都无法歌颂他,连皇帝都投降了(宋恭帝),他还是没降。因为他不能降。

后世那帮三流文人如此评论文天祥:「哎呀,你怎么不投降呢?你当宰相之后,可以帮助汉人啊?像是新得乐名单那样救犹太人啊!」,这是我看过最污秽、最粪臭的语言,在那强奸杀人合法的年代里,你要文天祥支撑几天呢?看到蒙古人杀死汉人奴隶,他要说:「杀轻一点喔,要合法喔。」看到蒙古人强奸汉女,他要说:「奸轻一点,不能先奸后杀喔?」

史实记载,当蒙古军队攻破南宋时,陆秀夫(南宋三杰之一)背着七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自杀,七天之后,人们看到了整个广东深圳的海面上,漂浮了十四万人的尸体(超过南亚海啸的死亡人数),他们全部都是跟着陆秀夫跳海自杀的百姓。他们为何自杀?是被南宋军队强迫的吗?可是谁会这样做呢?连南宋的嫔妃们自己也跳下海去了啊!

为何他们选择死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怕?

当一个人,失去了人类面貌的时候。

怎么样是失去「人类的面貌」?

蒙古人,这群征服者,拥有夺取汉人新娘初夜的权力,在洞房花烛夜里,当大家喝完喜酒,征服者走入洞房,躺到你的床上,命你的新婚妻子脱去衣物,奸淫她。而当你听到你妻子的呻吟时,你还得在房外陪笑脸。

为何他们选择死亡?有什么东西比死更可怕?

当一个人,失去了人类面貌的时候。

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国人分四等,你该知道汉人是哪一等?

你真的认为我有「大汉沙文主义」吗?

为人类,为人类全体之尊严。

「比暴君更可怕的侵略者,他们懂得人类的知识,不断掩饰自己的罪行,却没有任何人类的道德,他们比禽兽更可怕野蛮。」-----------伊拉克战争的总批注。

公元1644年,满清入关,这一次我们有陆秀夫(史可法,殉国者),张世杰(郑成功,军事反抗者),却没有文天祥(思想巨人),这造成了什么后果?

满清屠杀太重,而后人狡饰太过。

这一切的是非颠倒,是因为我们没有了文天祥,举国知识分子都投降了,或半妥协了(剑侠黄宗羲选择退隐)。笔与剑之中,我们没有了笔,所以没有书写灵魂的力量。

我这是在苛责满清?制造「民族分裂仇恨」?错了,我指责的是我们自己。汉人的原罪,在于其背弃祖先,所以失去了大一统的根基,也因此,在这二十一世纪里,我们仍然没有找回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这些不是西方人能给我们的东西,也不是「科学万能论」、「民主万岁论」可以带来的品德---------即人类高尚洁白的灵魂姿态。

「笔与剑的力量」,我们毋宁相信前者。灵魂,必须从历史灰烬里寻找。为中国,为全体之人类,我们要寻找重商主义、金钱即灵魂之外的第二条出路。

中国历史最后一位大儒康有为说:「不祭天、不祭祖,中国人的膝盖留之何用?」文天祥,我向他跪拜,渺小而肮脏、污秽贪财的我,今夜认明北方,向人类历史上的完人磕头致意。

「茫茫柴市风云护,两宋终收养士功。」

这是后人对文天祥的诗文纪念,意思说他是「大宋开科举以来最伟大的成果」,超过了苏东坡、司马光,以及陆游。这样夸大了吗?事实上,这还仅是限于一时之见,局限在某个时空里所作的评论。

超越民族与国家,他的正气歌书写了作为君子的八种原则。今日此时,2009年,在西方人大声歌颂「达尔文」、祭拜他们弱肉强食的思想教主时(附注,达尔文主义不是科学,而是宗教),我们再次向文天祥(1236-1283)致敬。

在此,我默记正气歌,如有错误,还请见谅。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君子成道第一条:知识分子的士人精神)

「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君子成道第二条:面对强权的立场)

「为严将军头、为嵇恃中血」(第三条:天地三纲里为人的义务)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第四条:对杀人魔道者的应有反抗)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第五条:对淡泊明志者的歌颂)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第六条: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的学习)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第七条:对履行国族义务却失败者的称许)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第八条:对实现义理而超乎生死者的惊佩)

是气所磅礡,凛冽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人类这个种族,建立群居生活时应有的根本)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立定在你我作为一个人的本分义务上)

嗟于遘阳九,力也实不隶(面对蒙古帝国,时穷命尽,我失败了)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他们抓住我,把我押解到北方大都)

鼎镬甘如颐、求之不可得(我愿意一死)

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我被关在昏暗燥热不见天日的地方)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猜想:关押者必有真正的犯罪者,而来探望他的那些同僚,都已经为高官了,包含宋恭帝)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脊(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如果染病死了,大概就成了沟渠里的浮尸吧)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过了一年,老子居然百病不生)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我个人认为这是嗟字而非哀字,文天祥既然已经豁出去了,他还哀啥?何况还有安乐国一词可供证明,他并不在乎)

岂有他谬巧,阴阳不能贼(百病不生是靠什么呢?靠你亲爹的顽劣斗志!)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我仰望天上的浮云)

悠悠我心悲

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

典型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最后两句,我们随着文天祥的笔触,突然离开了牢狱,来到了一个画面上,文天祥坐在屋檐下读书,远方的古道生出了阳光下的光辉。这形成了艺术手法上的强烈震动。实言之,文天祥后半生的诗词,单就功力与手法而言,就不在唐宋两代任何一位大师之下。)

最后,我们再次默写那首「过零丁洋」,让我们一齐念出他的一生,呼唤他的英灵。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遍数天下英雄(孙晓)